甯鄉市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張鵬展示湖南省疾控中心印制的《湖南常見毒蘑菇識别與中毒防治手冊》。
紅網時刻5月1日訊(記者 劉璇)春夏季節雨水充足,蘑菇生長旺盛。怎樣避免誤采誤食野生毒蘑菇?長沙市甯鄉市食藥工質局為此做了大量的“野生有毒蘑菇防控宣傳”工作,市食安辦印發20000份預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宣傳畫、宣傳牌發放至全市各鄉鎮(街道),入村入戶進行張貼。
甯鄉市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張鵬介紹,通常來講蘑菇中毒可以分為八類,症狀各不相同,最常見的是急性肝損害型、胃腸炎型、橫紋肌溶解型三種。蘑菇中毒發生後,首先一般表現為胃腸道症狀,如上吐下瀉,劇烈腹瀉。“如果發生疑似蘑菇中毒的狀況,第一時間應到稍大一點的醫療機構進行醫治,視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洗胃、催吐、甚至血液過濾等處理。”
張鵬說,很多市民還是憑過往的經驗去識别蘑菇是否有毒,其實這裡面存在很多誤區。部分市民認為顔色豔麗的蘑菇有毒,顔色普通的就沒毒,其實湖南省境内發生中毒最多的灰花紋鵝膏菌、裂皮鵝膏菌都是顔色普通的純白色,但它們在野生蘑菇裡,毒性是最強的。還有市民認為,蘑菇上生蟲長蛆就沒問題,其實不然。部分市民還認為,蘑菇跟銀器、生姜、大米、生蔥一起烹饪,若液體變黑有毒,不變則無毒。“其實這樣的判斷也是錯誤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市民認為生長在有豬糞、牛糞等環境下的蘑菇就有毒,而生長在大樹下的蘑菇就無毒,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蘑菇是否有毒,跟它生長的環境是沒有必然聯系的。
(以上圖片資料均來自于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作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