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年級語文課青蛙寫詩小結

一年級語文課青蛙寫詩小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13:48:18

一年級語文課青蛙寫詩小結?《青蛙寫詩》教學反思《青蛙寫詩》這篇課文以物拟人,生動地描繪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作詩的情景本節課以此為情節學習生字,同時初步認識和了解三種标點符号教材内容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創造,同時也為教師創造性教學留下廣闊的空間,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年級語文課青蛙寫詩小結?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語文課青蛙寫詩小結(素材一年級上冊)1

一年級語文課青蛙寫詩小結

《青蛙寫詩》教學反思

《青蛙寫詩》這篇課文以物拟人,生動地描繪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作詩的情景。本節課以此為情節學習生字,同時初步認識和了解三種标點符号。教材内容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創造,同時也為教師創造性教學留下廣闊的空間。

一.教學效果:依據教材及學生學習特點,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以鮮明的圖畫、生動的詩歌為識字載體,将閱讀和識字教學相融合。同時,立足學生豐富的生活,引導學生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多種方法饒有趣味、形象生動地識字。充分優化教學資源,樹立大語文觀念,對教材進行了适當拓展延伸,豐富了教學内容。

二.成功之處: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每一位老師都要重視起來。開展一年級閱讀教學要關注“讀準确”,要把朗讀有意識地安排到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讀字、讀詞、讀句子、讀段落、讀文章,層層遞進,建立充滿琅琅讀書聲的課堂。在《青蛙寫詩》一課中,小青蛙寫詩時有很多小夥伴幫助它,小夥伴說了什麼呢?我利用教師範讀、齊讀、男女生讀、扮演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開展朗讀教學,有效地鞏固所學生字,讓學生讀正确,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閱讀素養。但在本課第五小節的朗讀指導中,我還有部分問題需要加強。第五小節主要由一個“呱”字組成,中間由逗号、句号、省略号間隔開,可見,标點符号在第五小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引導學生讀準标點,體味不同标點的不同作用,從而鼓勵學生進行思考,看到标點符号後怎樣停頓、怎樣讀出不同語氣。不僅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三.不足之處:從這節課的教學來看,我認為合作學習沒有引起我的重視,更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教學生字的過程中,可以讓同桌互相考考認字情況,也可以共同讨論識字方法。我以前總認為他們太小,不會合作和讨論,所以這樣的教學環節安排得少,但我想老師要是不引導,孩子就永遠不會,有時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實他們經常給我帶來驚喜,所以我今後要多為孩子們創造展示能力的機會。課堂鞏固生字的時間太少,個别學生掌握不好,如果前面在說記憶方法時再少用一些時間,後面就會多一些鞏固的時間,這一點是老師沒有調控好,以後要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總之,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會不斷總結自己,提高自己。

四.改進措施:1.和學生互動自然,和諧。課堂上尊重每一個學生,盡力體現教師的愛,以情感人,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2.識字教學落實得較好,巧妙地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培養了學生主動識字、自主識字的興趣和願望;3.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朗讀,創設多情境體驗、想象、感悟,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讀得有感情。

《青蛙寫詩》教學反思

《青蛙寫詩》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兒童詩。作者用豐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裡的美麗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們生動準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從而組合成了一首生動有趣的小詩。借這樣生動、具體的事物來認識标點符号富有情趣,适合兒童學習。全詩共五小節,描寫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鳴叫來做詩的情景。第一小節寫青蛙受到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的感染,産生了作詩的興趣。第二至四小節寫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要分别充當青蛙寫詩中的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第五小節寫青蛙的詩寫成了,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在詩中充當了标點符号。教學重點為認識“寫”“詩”等11個生字和秃寶蓋、四點底兩個偏旁;會寫“下”“個”等4個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生動有趣。借助具體事物認識逗号和句号。上完課後,教學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為了實現教學目标,我的教學思路主要還是提示學生讀準字音。本課中一些生字聲母的發音容易與其他聲母混淆。如:“點、當”“過、給”,這樣分類朗讀易幫助學生區分。本課要求認識的兩個偏旁,秃寶蓋容易與第五課所學的寶蓋混淆,把這兩個偏旁放在一起,通過比較發現不同。在“串”字教學時,展示冰糖葫蘆圖片,幫助學生建立“串”的形象,大部分學生能了解到字形、字義。為了加強生字鞏固,有能力的同學除認識了課後第三題列出的詞語外,再組一些詞進行鞏固。本課有4個要求書寫的字,課前預習環節學生掌握了字音,課上指導學生書寫規範,重點引導豎這個筆畫,教師示範完後,走下講台,針對性地指導,因此學生字寫得規範認真。

2.朗讀指導。朗讀第一小節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小青蛙是什麼表情,它的心情怎樣,讓學生想着小青蛙的樣子讀第一小節,啟發學生體會小青蛙興奮的心情,讀出高興的語氣。第二、三、四小節,在學生理解課文内容的基礎上,把句子讀通、讀順,采取分角色朗讀。最後一小節,教師放手,學生組内合作,進行個性化朗讀,組與組之間評一評誰讀得好。這種形式,學生朗讀積極性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朗讀效果。

3.理解運用。用問題引導學生讀文思考。學習第二、三、四小節時問: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它們怎樣幫忙?出示“我要給你當個小逗号”“我能當個小句号”“我們可以當省略号”三句話,學生體會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特點,到青蛙寫的詩中去找一找它們,看看它們有沒有幫上忙。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逗号、句号、省略号的樣子。讀第五小節,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青蛙的詩的特點,隻有一個“呱”字,同學們想象,小青蛙透過這樣的語言會傳達什麼呢?展開想象,通過個性化朗讀,把自己想到的讀出來。

4.根據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特點,到青蛙寫的詩中去找一找它們,看看它們有沒有幫上忙。用找一找、畫一畫,然後再全班交流。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逗号、句号、省略号的樣子。鍛煉了學生找出文中明顯信息的能力。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用問題引導學生讀文思考。如在學習二、三、四小節時問: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它們怎樣幫忙?出示“我要給你當個小逗号”“我能當個小句号”“我們可以當省略号”三句話,學生體會表達,去文中找關鍵詞,引導學生朗讀想象,通過個性化朗讀,把自己想到的讀出來。

三、不足之處

雖然說,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但是反觀整節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一些遺憾:學習标點符号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很好的地認識并運用标點,教學環節中缺少标點的實踐環節,如:這一段落中有幾句話?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進行完識字、朗讀任務後,最後檢測所學,出示《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第二段,問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并标序号。

《青蛙寫詩》教學反思

一、随文識字,教給識字方法

“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識字聰明始。”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為了避免集中識字的枯燥乏味,我采用随文識字的方法,把一個個生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教學,并根據每個生字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識字方法:在直接導入課題後,采用擴詞的方法教學生字“寫”和“詩”;在教學生字“要”時引導孩子們用加一加“西 女”的方法;教學生字“過”則引導孩子回憶學過的有走之的字“遠、近、還”用換一換的方法;“串”則采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先出示糖葫蘆的圖片,讓學生建立“串”的形象,從而識記字形,然後啟發學生說一說看到這個“串”字,還會想到什麼?(學生想到:一串鞭炮、一串項鍊、一串葡萄、一串鑰匙、一串肉串……)讓學生從圖片和生活實際中了解“串”的字形和字義;還有編順口溜“山字一歪倒,頭上就長草”(當);猜謎語“豎提人中點”(以)。教師在教學生字時随機把識字方法闆書到黑闆上,并告訴孩子有些字還不止一種識字方法,讓學生對各種識字方法有個大概的了解,掌握初步的識字方法。

二、創設情境,訓練語言表達

《青蛙寫詩》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兒童詩,富有情趣。在課伊始,我就用“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青蛙(師闆貼青蛙圖片)”導入,把孩子帶入了課文中;教學第一小節,感受“雨美”時,我先播放下雨的聲音,問:“你聽到了什麼?”然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好“淅瀝瀝、沙啦啦”表示下雨聲音的詞,感受雨美并感受青蛙的高興及其想寫詩的心情;在教學第二、三、四小節時,則創設了“你們就是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你們為什麼想當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呢?”然後教師分别出示:1.因為( )像( ),所以要當( );2.因為( )像( ),所以能當( );3.因為( )像( ),所以可以當( )。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内容,突破了難點,還讓學生明白了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表達的訓練,可謂一舉多得。

三、由扶到放,傳授學習方法

《青蛙寫詩》這首兒童詩的第二、三、四小節在結構上是一樣的。教學時我利用這一特點,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第二小節由老師教并總結出學習的方法:想(想一想當什麼)——找(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說(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讀(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出自豪的感情);第三、四小節則讓學生自己學。這樣由扶到放,傳授給了學生閱讀和學習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存在以下不足:

1.因為課的容量相對來說比較大,所以學生讀書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就比較少,老師講的比較多。

2.編順口溜(山字一歪倒,頭上就長草)和猜謎語(豎提人中點),這兩個字這樣教是否科學?我想作為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讓自己的教學在富有情趣的同時更具有科學性。

【課後反思】

成功之處:

低段識字教學提倡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樣能進一步提高識字效果。 生字的識記要和字義的理解聯系起來,隻有理解了字義,生字才能記得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單個出現時,由于沒有具體的語境,語義不甚明确,孩子們對字義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導緻識記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詞語中,放入句子中,也無需教師過多解釋,孩子讀着讀着便能理解詞義,然後以詞帶字,建立起語義的聯系,有助于孩子提高識記效果。

不足之處:

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點撥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利于從學生學習習慣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對教學目标,方法和過程實施有效控制,避免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放任自流,從而提高學習有效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