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苜蓿又叫什麼

苜蓿又叫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13:52:05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

草頭去掉雜質,浸水洗淨;

熱鍋入油,此時将草頭稍稍瀝水;

油熱後,加入草頭,大火翻炒;

炒至草頭回縮後,加入鹽、糖、白酒翻炒均勻;

将草頭煸炒出水至熟後即可熄火,可加少許雞精。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2

然後,一道香噴噴的酒香草頭就出鍋了。這就是網傳的酒香草頭的做法,一道上海及其周邊民衆最喜愛的時令蔬菜之一,尤其是魔都人民。草頭隻在一年中很短暫的時間上市——秋寒入冬至冬去春來(早春)的這個短暫的濕冷季節。雖然如今有了溫室大棚,但總的來說“應季”才是人們的追求。因此無論從吃的時間還是地域來說,草頭都一個比較小衆的美食。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3

适合做草頭的鮮嫩枝葉

它究竟是什麼草的頭?

這麼多魔都人民都喜歡吃的草頭究竟是什麼植物的嫩葉呢?它究竟是什麼草的頭?現在這個答案很明确,它就是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因為它“開細黃花”,也有很多人叫它金花菜。請注意它不是開白花的所謂三葉草、四葉草或者幸運草(其實這一系列的名字都是白車軸草的别名),更不是開紅花的關節酢漿草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4

白車軸草

南苜蓿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以及陝西、甘肅、貴州、雲南,華北地區有少量栽培,常呈半野生狀态,長江中下遊地區是栽培範圍最廣的地區。北方很少有人知道草頭為何物,更多地把草頭稱為秧草和苜蓿,并且現在也不常把它當做盤中物(雖然偶爾也會吃),更常當做綠肥或者喂牲畜的牧草。然而在古代,它也是北方人民盤中的常客,因此或許可以這樣認為:苜蓿就是北方的草頭。但這個“苜蓿”指的卻是另外一種更加如雷貫耳的苜蓿。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5

關節酢漿草

它的名字叫紫苜蓿Medicago sativa)。苜蓿,應是古大宛語Buksuk的音譯。“大宛”就是《史記•大宛列傳》中的大宛,泛指中亞烏茲别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這就是紫苜蓿的原産地。關于苜蓿名字的來曆,李時珍曾說:“苜蓿,郭璞作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又羅願《爾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飯也。”李先生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和音譯的說法相比,總不免有些牽強附會。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6

古時候的苜蓿大多指的是紫苜蓿

紫苜蓿無論是從古至今還是從中到外,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牧草。在中國,紫苜蓿總是和另外兩個名字聯系在一起,一個是葡萄,另一個是張骞

紫苜蓿、葡萄與張骞

張骞是一個偉大的天朝使者,關于苜蓿來到中國,一貫以來的說法是:“張骞使外國十八年,得苜蓿歸。”關于葡萄也是類似的說法。自此以後,張骞就成為了一個傳說,受到衆人膜拜。然而這些植物真的是他帶回來的嗎?

20世紀60年代初,農史專家石聲漢先生就曾在《科學史研究》發表過《試論我國從西域引入的植物與張骞的關系》,指出這個說法并無确鑿根據。這隻是在傳統史學追憶中普遍存在的“英雄”想象迷霧,後世的推崇更是将這個迷霧幻化成了事實。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7

紫苜蓿的葉長橢圓形,先端有細鋸齒

其實,張骞活動的意義在于讓包括苜蓿、葡萄在内的諸多異域物品進入中土的可能性空前提高。正因為張骞曆經千難萬險,首通西域,所以後人将這些都歸功于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西域傳上》中寫道:“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衆,益種蒲陶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

從苜蓿引種的前因後果看,《漢書·西域傳上》的記載更接近曆史真實,因此,當年那些物産大都是“漢使”引入,時間也在首通西域之後,甚至是大将軍李廣利攻克大宛并得汗血馬而歸之後,因為引種苜蓿的最初目的,正是考慮到飼養汗血馬的需要。這一年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8

紫苜蓿的果實旋轉如盤

毫無疑問,這個苜蓿就是現在的紫苜蓿,這是經過詳細考證的公認的答案。此後直到北宋的一系列經典古籍中所提的“苜蓿”也大都是紫苜蓿,而且它還總是和葡萄相提并論,請看:

唐·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馬,葡萄逐漢臣。”

唐·鮑防《雜感》:“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

唐·杜甫《寓目》:“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這麼多詩人都不約而同地把葡萄和苜蓿并列寫進作品裡,《史記·大宛列傳》中也是如此:“俗嗜,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人好酒(葡萄酒),馬喜苜蓿(紫苜蓿),于是它們就手牽手來到了中國。

紫苜蓿與南苜蓿

賈思勰《齊民要術》:“春初既中生啖,為羹甚香長宜飼馬,馬尤嗜之。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陶弘景《名醫别錄》也說:“長安中有苜蓿園,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可見在北魏時期,苜蓿不僅可喂馬,也可生食或做湯羹,為人所用,已是當時黃河流域居民心目中重要的蔬菜。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9

南苜蓿,又叫金花菜

可是自從苜蓿有文字記錄以來,各大名著都未提及它的花色。直到唐朝韓鄂首次在《四時纂要》中指出:“(十二月)燒苜蓿……凡苜蓿,春食,作幹菜,至益人。紫花時,大益馬。”結合此苜蓿的其他信息,這才知道它是紫苜蓿。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0

南苜蓿開細黃花

那麼開黃花的苜蓿呢?最早的描述來自于北宋的大詩人梅堯臣《詠苜蓿》:“苜蓿來西域,蒲萄亦既随。胡人初未惜,漢使始能持。宛馬當求日,離宮舊種時。黃花今自發,撩亂牧牛陂。”顯然他看到的不是“來西域”的紫苜蓿。南苜蓿的确鑿證據則來自《本草綱目》:“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圓扁旋轉有刺,數莢累累,老則黑色。内有米如米,可為飯,亦可釀酒。”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1

南苜蓿結小莢圓扁,旋轉有刺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2

數莢累累,老則黑色,内有米如米

在《本草綱目》裡,李時珍也把紫苜蓿和南苜蓿搞混了,他先說苜蓿由張骞帶回,接着就是上面那段本屬于南苜蓿的特征描述。也因為李時珍的緣故,在他之後的人一直在“苜蓿”到底是紫苜蓿還是南苜蓿的問題上争論不休。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北人不喜南苜蓿而吃紫苜蓿,南人不吃紫苜蓿而喜南苜蓿。紫苜蓿自西域而來,至于南苜蓿自何處而來則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考證,或許就是國産種,但我們至少知道南苜蓿在明代就存在并被利用。北宋的“黃花苜蓿”是什麼尚無定論,吳征镒先生認為是野苜蓿(Medicago falcata)。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3

至今南方依然有南苜蓿的大量種植

來盤草頭壓壓驚

重溫一頁移民故事,咀嚼一口酒香草頭,除了酒香之外,你能真切地感到它既醇厚又鮮甜的汁水,這是葉醇(C6H12O,一種具有強烈的綠色嫩葉清香氣味的無色油狀液體)和遊離氨基酸的功勞。此外,它還含有植物皂素,這是一類萜皂苷,主要存在于五加科、豆科、遠志科及葫蘆科等植物中。傳說它能和人體的膽固醇結合,促使其增加排洩,從而大大降低膽固醇含量(當然沒有這麼神奇)。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4

有科學的研究表明,南苜蓿總皂苷通過增加麻醉犬腦血流量,可以降低腦血管阻力,降低血壓,從而改善腦血流動力學指标,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對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具有降低血糖,調節血脂,抗氧化,保護胰腺功能的作用。但是,這都隻是處于試驗階段,要說靠吃酒香草頭就能達到這樣的功效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所以,大家不要想多了,在美好的季節好好品嘗這一口美食就是了。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5

依然活躍在菜園裡的南苜蓿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苜蓿又叫什麼(這是一個和苜蓿有關的故事)16

把時間交給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