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藝術鑒賞網
圖 沈和年作品《春麗》72.6 x 91 cm 沈和年,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東京海派書畫院名譽院長,日本華人文聯常務副主席,國際水墨藝術促進會組織委員,全日本水墨作家聯盟發起人,擔任國際水墨藝術大展審查評委。出版《沈和年畫集》(上海書畫出版社);《樂于墨繪》水墨畫技法叢書一套三冊(二玄社);《小品畫的魅力》一套三冊(二玄社);《書家與畫家所走的絲綢之路》(木耳社);《正宗的水墨畫》(日貿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并參與執筆《水墨技法的發現》系列叢書六冊;《為了提高水墨畫的表現力》(日貿出版社);《墨》、月刊《水墨畫》《美術之窗》《書畫的娛樂》等雜志上執筆水墨畫特集及連載創作講座。如今,沈和年先生已去世,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哀思。
圖 沈和年作品《晚鐘》45.5 x 53 cm 沈和年先生年少時受上海書畫名家張翔宇先生啟蒙,後師從于海派中國畫大家唐雲先生,研習傳統筆墨。在考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系統學習之中,他對中國畫的“師承”與“學院化”的教學體系這兩種不同方式的感悟中,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和主觀的取舍。上世紀90年代末,沈和年決定把自己藝術生活的重心移至日本,同時也是他水墨藝術新的起始。
圖 沈和年作品《漁火》91 x 72 cm 沈和年的水墨作品在内斂與奔放的兩個端點中,踐行着傳統底蘊多樣化表達與視覺感受的精緻呈現。他的花鳥作品,以惜墨如金般的嚴謹畫面構成诠釋了傳統水墨的審美意趣。取材廣泛,既有花卉折枝也有美器珍馐。用筆簡潔精準,以形寫神,線條利落沉穩如刀入石。墨色層次清晰明朗,将傳統文人畫的水墨言抒以及對生活的摯熱情感,賦予理性與克制的表達。作品潔且靜,繪畫語言質樸并精煉。
圖 沈和年作品《幽徑》35 x 27 cm 他的潑墨作品,視覺體驗水墨流動,卻将瞬息變化的氣韻固化成為意境的傳達。情感在唯美的秩序下流淌,日本繪畫的元素特征在淋漓中彰顯。大面積的水與墨對撞之後,将墨韻水痕幻化成為可貴的光感。寥寥點綴見筆之墨,豐富了畫面的審美構成,也一并暗示出中國筆墨精神的傳統基因。
圖 沈和年作品《恍惚系列》 縱覽沈和年的作品,鮮見以色彩輔之。将簡與繁,色與空的辯證哲思作為作品的精神核心。在從黑與白的區間中呈現傳統筆墨的多樣化表征。将墨色的内涵極大程度地直觀外顯,巧妙依托于濃、淡、幹、濕的變幻,為觀者創造了豐富的色彩感受空間。他以傳統水墨作為當代中國畫的切點,深入其中,将中國傳統筆墨心得與日本繪畫結合,創造出特征鮮明的自我審美語彙。
圖 沈和年作品《海幸 33 x 24.5 cm 僑居日本的近三十年的沈和年,一面精進着自己的水墨藝術,著書集冊;一面将傳統中國畫藝術廣泛傳播,日本生徒累計逾千餘人,在中日兩國民間藝術交流中做出着持續的努力。
圖 沈和年作品《霜月》4 5x 35 cm 您怎樣定義自己的作品? 我的作品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用掌握的技巧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一部分是用心靈去探索自己的所想所思。我是繼承傳統水墨畫表現并且有幸受到大師的直接指導的最後一代畫人。但我認為傳統的水墨畫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這就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挑戰。
圖 沈和年作品《殘韻》4 5x 70 cm
您對繪畫風格怎樣理解?
我認為繪畫的風格是随着作者的審美意識及表現内容确立而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味追求與衆不同就是什麼自己的風格了。我是來日本多年之後,先是将中國學到的水墨畫技法來表現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才開始慢慢脫開原有的框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随着對日本整體文化的理解深入,體會到日本不同于中國的文化,開始嘗試用水墨來表現幽玄的禅意。
圖 沈和年作品《春酣》70 x 53 cm 您覺得日本與中國在審美上有差異有嗎? 日本文化雖源于中國,但日中兩國的審美卻有着很大的差異。對比中國雄健陽剛之美,日本卻是相反的含蓄陰柔之美。把水墨畫比喻成一個世界的話,兩者在審美上卻是互補互成不可缺一。
圖 沈和年作品《恍惚系列》 您對現代藝術持怎樣的态度? 現代藝術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視覺藝術的範疇,它與傳統視覺藝術不一樣,很難用好壞來作為作品的評價标準,它啟示了藝術發展更大的可能性。
圖 沈和年作品《珍味》33 x 24.5cm 您覺得怎樣的作品是好作品? 好的繪畫作品一定是具有獨特的魅力,不需要任何文字、語言解釋,一眼就會打動觀者。當然由于審美傾向的不同,再好的作品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歡。
圖 沈和年先生責任編輯:劉梅(北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