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打我耳光?當你秉持不參與、不護短、不一味和稀泥的原則後,你會發現,那些原本令你頭疼不已的問題,早在孩子們的嬉鬧聲中迎刃而解,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媽媽打我耳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當你秉持不參與、不護短、不一味和稀泥的原則後,你會發現,那些原本令你頭疼不已的問題,早在孩子們的嬉鬧聲中迎刃而解。
1
自從生了二寶,家裡的生活基本上是雞飛狗跳。兩個孩子每天為了争寵鬥得樂此不疲,都仰起一張純真無邪的臉,希望用自己無辜的目光,換來父母無條件的為自己撐腰,好證明自己在這個家的地位非同一般。
這種每天被推到裁判席上充當和事佬的角色,初時令人成就滿滿,時間久了,簡直成了當媽的噩夢。
幾乎每一天,我都在絞盡腦汗地想着要如何逃離戰場,才能既保住當媽的威嚴,又不令兩個孩子失望。這不,8歲的兒子又抹着眼淚來向我求救了。
“媽媽,姐姐打我!”
這事若是放在以前,我肯定會立刻沖到女兒面前,氣勢洶洶地質問她,“你是姐姐,怎麼就不知道讓着弟弟?”
可是現在,經驗告訴我,過多的參與到孩子之間的戰争中,不但不能平息事态,反而容易引起衆怒。于是,我換上一種極其平靜的口吻道:“哦,姐姐為什麼打你?”
“我想看動畫片,姐姐非要看電視劇。”
“然後呢?”我繼續不動聲色。
兒子見我一點也沒有幫他的意思,馬上抽噎起來:“姐姐要遙控器,我不給她,她就打我。”
“原來是這樣。”我歎口氣,繼續用輕松的口吻道:“即便姐姐打你是她不對,那也是你和姐姐之間的事。媽媽不可能保護你一輩子,這些事,你必須學會自己處理。”
兒子有些失望地望着我,一臉的可憐兮兮。
我硬下心腸道:“媽媽還有事要忙,你要麼自己去找姐姐商量,要麼現在就關掉電視,你們兩人都不要看了。”
兒子垂頭喪氣地走了出去。不一會,隔壁傳來兒子的哭鬧聲,伴随着姐弟兩人越來越激烈的争吵。最後,争吵聲逐漸微弱,終于又化為風平浪靜。
我豎起耳朵聽了好一會,确定戰火已熄,這才裝作若無其事地走了進去。看着女兒一臉生無可戀地陪兒子在看《豬豬俠》,立刻誇贊了一句:“喲,兩人能看到一起了,多好!”
說完,快步出屋,完全忽略女兒的一臉無奈。
姐姐打你怎麼樣?
弟弟讓你受了委屈又怎麼樣?
那充其量隻是孩子間的小糾紛,若是媽媽參與進來,你們肯定要争出個勝負高低來。這裡媽媽還沒幫你們掰扯明白,那邊你們姐弟倆早把酒言歡了。
這種出力不讨好的事,媽媽堅決不做!
2
記得媽媽群裡曾經有人不止一次讨論過這個問題,當兩個孩子吵架時,當媽的是該勸大寶讓着二寶,還是做個鐵面無情的法官,以理服人?
在經過激烈的争辯後,大家一緻認為,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最高明的處理方法是保持中立,将問題丢給孩子。
還言之鑿鑿地說,這樣做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1. 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父母對你們的愛是相等的,絕不會偏袒任何一方;
2.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跟人相處的過程中必須做出适當妥協和犧牲。隻有大家和平共處,才能取得雙赢;
3.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二寶,年齡不是你博取同情的利器,父母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讓哥哥姐姐受委屈。
4. 你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父母絕不可能保護你一輩子,人生中的很多矛盾得學會自己去解決。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吃些苦頭,但總比一味求取庇護強得多。
我聽完忍不住要拍手稱快。
教育界有一句經久不衰的名言: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和獨立意識。
當父母選擇保持一種中立的态度後,你會發現孩子的受挫能力遠遠超過你的想像。他們在相互的鬥智鬥勇過程中,無論心智還是與人相處的能力都會快速成長。你不但在孩子以後的教育過程中可以省下不少氣力,連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會變得格外融洽。
首先,父母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從心理上不再形成一種對立狀态,時刻想着将父母拉到自己一邊。其次,當父母隻是袖手旁觀時,會激發大孩子的保護欲,讓他們對弟弟妹妹有種發自内心的忍讓感,從而促進兩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
3
著名影星張柏芝在《天天向上》裡就曾談到過自己的育兒經。
她說,去玩具店時,她會讓兩個兒子各自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但最後,她會告訴他們,在這兩個玩具裡,他們隻能選出最喜歡的那個。
這種做法,也許在有些人看來很不近人情,但張柏芝卻有自己的解釋:“我會告訴他們,人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你必須得選你自己最珍惜的。”
她還告訴孩子,媽媽所說的‘不’,就是永遠不可能改變。
由于兩個孩子從小就接受了母親的消費觀念,所以每次買玩具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個玩具帶回家,從不因這個發生沖突。
不僅如此,張柏芝還坦言,在有了二兒子後,她一直在平衡Lucas和Quintus之間的時間分配。她花了很多時間,很多心思去想怎樣讓兩個孩子覺得她很愛他們,沒有任何偏心。如果大兒子在,她會刻意不花太多時間在小兒子身上,就為了不讓孩子産生一種錯覺,認為有了弟弟媽媽就不在乎他了。
張柏芝的育兒觀念很值得我們普通人借鑒。
家有二寶的孩子,常常會陷入一種困局。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時,要麼要求一方委曲求全,睜着眼睛和稀泥。要麼每天奔走在調解矛盾的路上,把自己搞的筋疲力盡。其實這都不是最好的教育辦法。
在孩子的問題上,很多時候,過度滿足孩子的欲望并不能幫助他們順利成長。适當的讓孩子學會放棄一些東西,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反而更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當孩子内心變得強大,學會理解和分享,他們之間的骨肉親情會更近一步。
4
道家老子曾提出,君王應“無為而治”,這句話對中國封建帝王産生了深遠影響。
其實放在今天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這四個字依然有其參考價值。
“無為而治”,并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在不過度幹預的情況下,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慵懶的處理問題的态度。
那些在我們眼裡看起來大過天的矛盾和紛争,孩子們往往轉身的功夫就能忘記。之所以哭鬧不休,偏執難纏,無非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好證明誰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更重些。做為父母,我們實在不必為此花費太多精力。
當你秉持不參與、不護短、不一味和稀泥的原則後,你會發現,那些原本令你頭疼不已的問題,早在孩子們的嬉鬧聲中迎刃而解。
試着去做一個“懶”媽媽,你定會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來源/擺擺親子課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