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的“看客inSight”前段時間刊載了一則來自豆瓣網友@秦言言的自述帖。
女孩在帖子裡,詳細回憶了自己在深圳當高端保姆兩個月的真實經曆。
2011年,女孩大專畢業,開始了“深漂”。
她嘗試過很多職業。
從公司職員、小工廠的銷售助理,到文案策劃、網站編輯......前前後後有10多個。
每一次都是聽說某個朋友、哪個同學在什麼行業混得不錯,她就也跟着去幹。
但每一次,她都在短暫嘗試後,發現那些工作“不适合”自己。
最後,好像什麼都會了點,卻又什麼也沒做成。
甚至有次,她因為羨慕李子柒的生活,果斷回了農村老家,也想做個田園牧歌的博主。
可回去後才發現,看起來簡單的做飯視頻,需要投入各種材料和工具,成本高、變現周期又長。
又一次,她淺嘗辄止,幹脆放棄。
李子柒在拍攝視頻
女孩不得不再度回到深圳找機會。
去年,她在網上看到另一個女生說自己在一個有錢人家做家庭教師,月薪兩萬五。
女孩瞬間想到之前看過不少高才生做保姆年薪幾十萬的新聞,于是立馬有了“思路”:這個我也能幹。
她當即去各種面試,入職了一家家政公司。
剛上崗,就接到了一單活:給雇主5歲的小兒子當“英文老師”。
聽起來高端,但去了才知道,她的工作内容不止家教,還有幼兒園、輔導班接送,陪玩、喂飯。
雇主家隻有80平米,跟她想象中差距不小。
工資也隻有每月7000,中介還要抽走1000。
幹多久,中介抽多久。
正式開幹,她更失望。
吃飯,是雇主家先吃完,她最後吃——剩什麼吃什麼,剩多少吃多少。
睡覺,是和雇主小兒子共享一間狹小的卧室——屬于她的地方,隻有一張折疊床。
最讓她接受不了的是伺候雇主小兒子吃飯:全程站在5歲的孩子身邊,在雇主的注視下,一口一口,畢恭畢敬,夾菜喂飯。
女孩再也無法忍受,沒幾天就離職走人。
第二單,雇主家如她所願是個大房子,200平米。
雇主40歲才生下孩子,欣慰得不得了,幹脆雙雙辭職,還把嶽父嶽母接來。
4個大人圍着孩子,請保姆專門打掃衛生、做飯。
結果這家更麻煩。
因為家裡有寶寶,雇主要求房子絕對幹淨。
女孩去陽台拿抹布,要換“陽台拖鞋”;到客廳,換“客廳拖鞋”;進廚房、浴室,也都得換專門的拖鞋。
清洗爬行墊,得用白色毛巾;擦主卧地面,用藍色毛巾;客廳、玄關也要分開,絲毫不得馬虎。
白天做飯、打掃200平米房間的衛生。
晚上給寶寶燒洗澡水,端着滾燙的盆,從廚房換“客廳拖鞋”進入客廳,又換“卧室拖鞋”進入卧室,再換“浴室拖鞋”進浴室……
一切忙完,女孩汗流浃背。
結果雇主說寶寶睡了,怕水流聲太吵,不許她洗澡。
女孩一夜未眠。
第二天天一亮,她就告辭了。
第三單,條件更好。
大别墅,家中人口簡單,隻有女主人和女兒,保姆還有單獨的房間,屬于“搶手”的雇主。
但女孩照樣沒幹下去。
原因,是覺得雇主的性格太強勢。
雇主催促她做早餐、做家務的命令,讓她感到緊張。
女主人教育女兒時的大聲斥責,也讓她感到氣氛壓抑。
于是,她又一次匆匆離去。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女孩在帖子最後無奈地寫道:
“以前覺得再怎麼不行,做保姆總可以吧。可現在連退路都沒有了。我再也不會踏入這個行業了,就算揭不開鍋了也不去。”
看起來,這個故事挺讓人唏噓。
仿佛揭開了某個神秘行業的面紗,頗有種獵奇的味道。
可仔細揣摩你會發現,這個女孩的遭遇太正常了。
她為什麼屢屢受挫?
低估每份工作的辛苦程度、沒有預見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她的信息來源太過匮乏和局限,聽聞哪個行業掙錢,想都不想就加入。
看到有人名校畢業,做高端家政收入不菲,她又去追趕“浪潮”,卻從沒想過,這個世界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
當你自以為掌握了某種賺錢的一手信息,其實那不過是新聞、短視頻加工、傳播後早已落後的二、三手信息。
以為是一片藍海,其實行業早已飽和。
女孩秦言言在自述裡也坦白:
2個月裡,她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是沒活幹,因為保姆行業已經超乎想象地卷。
每天有大批人來找工作,可市場有限,于是雇主開的條件越來越高:40歲以下,要會開車,會英語,能輔導小朋友。
競争激烈,好說話的雇主難求。
于是,要麼隻能有單就上,雇主的要求再苛刻也得忍着。
要麼,隻好走人。
實際上,這恰恰也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困境。
零幾年的時候,是土木行業的黃金期,大學裡的土木行業無比吃香,到處流傳着“3年當總工,5年當項目經理”的故事。
于是,無數人紛紛報考,摩拳擦掌。
可如今,我們國家的基建到了成熟階段,土木人供大于求。
一批又一批的土木人畢業了,隻能去各種偏遠工地,工資上不去,升職更難,最後隻能“提桶跑路”。
正如知乎上那個問題:“月薪1萬在辦公室上班和賣炸雞一個月賺3萬,你會選哪個?”
不少人看到高薪,想都不想就對後者心動。
但一條9000多贊的回答,狠狠揭開了真相:
“即便賣炸雞真的能月入3萬,這種好事,别人憑什麼免費告訴你?當你都知道了這樣一條捷徑,其他人怎麼會都不知道,不會和你競争?當入行的人越來越多,你還得無限擴大成本,提高競争力,蛋糕就這麼大,怎麼保證自己能分得多?”
這邏輯說起來很簡單,卻總是被我們忽略。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管窺效應”。
當你的眼睛隻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時,你隻能看到那狹長的一道,看不到管子外面的風雲變幻。
一件事盛行了,我們就用有限的信息,将自己牢牢裹在繭裡,相信這就是世界的全貌。
所見越是匮乏,越是固執。
可還是那句話:
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認知有缺陷的必然。
幾個月前,潤米咨詢公司創始人劉潤,在“進化的力量”演講中說了一個故事。
他認識一個姑娘,叫宋婷婷,19歲,剛剛上大二。
大一下學期,她成立了一家外貿電商公司,半年收入,500萬。
怎麼做到的?
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發,中國大量海外訂單被取消,幾乎所有人都在唱衰出口。
但宋婷婷想的不一樣。
她發現,因為疫情,大家不出門、不逛街了,全球需求确實稍稍下降了。
可也是因為疫情,員工居家,工廠關門,全球的供給下降得更厲害。
這就意味着,還有很多需求,是供給跟不上的。
她又研究了一些數據。
菲律賓駐華貿易投資中心公布,2020年4月,菲律賓的商品出口,同比下降了41.3%。
但一家跨境收款機構公布的數據,同一時期,中國外貿競争力指數,陡升了77.9。
而且,我們因為疫情控制得當,正在快速複工複産。
這中間的“剪刀差”,就變成了外貿電商的機會。
于是,宋婷婷在做了充足的考量後,開始面對海外采購商做跨境直播。
一場直播1萬多人在線觀看,她現場就能收到300個意向咨詢。
到現在,每月有5000多條咨詢。很多客戶問都不問,直接下單。
一個19歲的女孩,第一次創業,就大獲成功。
圖源/公衆号【劉潤】
這聽起來簡直是“天選之女”的幸運故事。
可在宋婷婷的“幸運”背後,藏着的是對世界清晰的認識和判斷,對想法的長遠規劃。
能飛起來的人少,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追趕那個風口,而是壓根不知道風口在哪裡。
别人早就開始梳理羽毛,鍛煉臂膀,風起之時,随時展翅。
可當人家已經飛高飛遠,你才匆匆趕來,那陣風,早就已經停了。
就像《教父》中所言。
“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的人,注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
不是天賦,不是運氣,而是對世界的認知。
永遠等待着别人告知的“捷徑”,那隻是後知後覺的陷阱。
作家@霧滿攔江講過一句話:
“認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舉目所見,隻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于自己的命運之分毫。”
很真實,也很紮心。
我們畢竟都是普通人,平時生活裡能接收的信息有限,見過的市面也不算足。
那就沒有改命的機會了嗎?
未必。
兩點建議,與大家共勉。
1.先堅持做好高複利的事。
很多人不是沒有機會,隻是在還沒有等到拐點的時候,就放棄了。
不要因為别人的結果,打亂了自己的步伐,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的。
普通人沒有資源,無法預知風口,那就靠知識、經驗、技能的累積,再加上堅定的耐心,一定會有出路。
我寫過在崗位上認真鑽研了5年,練就了一身高水準專業技能的快遞小哥,被杭州市認定為高層次人才。
也寫過光滅蚊這一件事,就研究了13年,成了“滅蚊專家”的大潤發阿姨,被贊上了熱搜。
人首先需要成長,然後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這其實就是複利效應。
把每件小事做到極緻,學習專業技能,看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演講......
在時間的加持下,你的積累,必會收獲驚喜。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2.别讓學校成為你教育的終點。
很多人畢了業,基本就停止了學習。
可正如樊登所說:
“隻有讀書才能讓你跟過去的人交流,穿越時空,跟不同時代的人、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國家的人展開思想上的交流。”
蜷縮在有限知識構築的信息繭房裡,如何擁抱時代的千變萬化。
唯有充實了大腦,才能對未來有清晰的判斷,不會盲目踩坑。
我們普通人,與其總幻想走捷徑發财,不如老老實實給自己升個級。
能決定你過什麼樣的生活的,從來不是運氣。
而是眼界、認知、經曆所構成的實力。
這才是這世界,最大的公平。
來源:讀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