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破五!同樣,春節假期也要過完!滿打滿算,還有一個雙休的時間!
此時此刻,估計大家的心情是這樣子滴!
曾經有一個完整的春節假期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好好去珍惜…等到即将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說:假期,愛我别走!如果非要把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365天!!!
不過,願望總歸是願望,提醒大家,今日起要收收心,不要胡吃海喝了!不要晚不睡早不起了!調整生物鐘,預防假期綜合征!“上班”在等着你喲!
接下來,咱們就掰着指頭,算算這有“文化”的春節假期吧!
“一”字“最大 “二”是兩張鹿皮
小時候經常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戶地主姓百,生了個兒子取名為百千萬。兒子上學後,老師教他習字。第一天教了個“一”字,第二天教了個“二”字,第三天教了個“三”字。此子便以此認為習字很簡單,第四天便不去上學了。地主問其原因,他回答說全部學會了,地主甚喜,讓他寫一下自己的名字,此子提筆便畫,畫了一整天也沒寫完自己的名字。
“一”字非常簡單,隻有一條橫杠。《說文解字》這樣解釋“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即一是宇宙的之始,萬物之源。
漢字楷書中從一的字有很多,筆者在此試舉兩例:
“天”:字,從一從大。大是人的正面立形,人之上的那個“一”代表人手觸及不到的廣闊天宇,自然寓意為最大。
“天”字的演變
“吏”字,從一從史,意為治理人的人。筆者認為“吏之治人,心主于一”,也就是說,當官的治理百姓,其心應該寬厚博大。
“吏”字的演變
古代的詩文中也有許多含有“一”字的詩篇。清人紀曉岚曾作有一首含有十個“一”字的絕句:一蓑一笠一漁舟,一個漁翁一吊鈎。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芥子園畫譜》專為此詩配圖,表達詩的意境。
“二”字由兩個“一”字組成,在古代“二”字讀“麗”。在甲骨文中,“麗”字是兩隻鹿,意為二鹿。古代送禮送兩張珍貴的獸皮,謂之麗皮,麗即是“二”。
“二”字用于記賬,為防止有人偷改,便在“弌”下加一,成“弍”,後又加“貝”字寫作“貳”。
叁由參演變而來
三在中國是一個神秘的數字。《莊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三由道而出,又産生了世間萬物,三代表了“道”與“萬物”。表示事物的起源,有時也可以表示非常多,相當于唐詩中的數字“九”。
解釋“三”字之前,必須提到另一個字——王。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王的含義為:天下所歸也。從《說文解字》所引用的文獻來看,孔子就曾提出“一貫三為王”的說法。按照此種說法,三字的三橫分别代表天、地、人,一豎表示王者可以将三者貫通。實際是告訴人們王上可以通天,下可以達地,中間可以統治萬民,王是真命天子,王之為王是字形早就規定了的,因而作為臣民隻能屈服,不能反抗。而試看“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斧頭的形狀,由斧頭引申為王,正說明當時稱王天下的人靠的是手中的武器,是“搶杠子裡面出政權”,而絕非天命所歸。
“王”字的演變
據學者考證,“三”字在古代讀shen,同參是同一個字。篆文參字是三顆星。參是古代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即獵戶座中的三星,冬夜可見。後來參字被借用做它途,“三”字為防記賬時出現纰漏,于是稍微改動參字成叁字。
“參”字的演變
四的本意是鼻涕、喘息
在甲骨文中,“四”字是用四道橫杠來表示的,部分金文中“四”字被寫作四道豎杠,至篆文時,則完全廢止了甲骨文的寫法,但卻吸收了金文中的四道豎杠,又因四是二的倍數,故又加上了一個“二”字,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四”字。
“四”的本意義是喘息和鼻涕,與數字毫無關系。試看”四”之中雙龍出澗,既像鼻孔中呼出的兩道氣息,又像因感冒鼻孔中流出的兩道輕涕,形象直觀,诙諧有趣。後來“四”字被借用做表示數字,并逐漸的約定俗成,因此隻能再造“泗”字來表示鼻涕,再造“呬”(音xi)字表示喘息。
《詩經》中有“寤寐無為,涕泗滂沱”的句子,涕是指眼淚,泗是指鼻涕。在山東省有一條河名叫泗水,因該河的源頭有四條河,并最終彙聚成泗水,這裡的“泗”字則又取了“泗”字的字面解,即四條河水,與“泗”字本意無關。
朱熹的《春日》中雲: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呬”字我們現在不常用,南北時期梁代著名醫家陶弘景所著的《養性延命錄》中記載了一種六字養生訣,“呬”即是其中的一字。六字養生訣的大意是說,納氣隻有一種,就是吸氣;吐氣則有六種,即吹、呼、唏、呵、噓、呬。吹可以去熱,呼可以去風,唏可以去煩,呵可以行氣,噓可以散寒,呬則可以解除體内虧損。
五表禁止 六的本義是棚屋
我們古人造字,通常采用直觀的方式,如數字一、二、三、四,要寫的數字是幾,就畫幾條橫杠來表示。但是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勢必會導緻後來的數字變得繁複不堪。因此,從五這個數字開始,就改變了書寫的方式,通過将兩個橫杠相交叉,來代表數字五。有的寫法,也将交叉後的兩個橫杠,上下各又加了兩條橫杠,使其字形和字義之間的對應更加清楚。
在筆者看來,五作為數字也應該是借用字,五應該是“毋”字的古寫,意為禁止。比如我們自己家的孩子在家做了錯事,為了制止他,大人們往往會發出類似于“毋”的口音。“五”字的甲骨文為一個“x”,這個标志在我們的道路上會經常見到,意思即為禁止。也正因如此,古人迷信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戰國時孟嘗君五月五日呱呱落地,其父王厭惡的說:“不祥之子,丢到野外去!”五月五日端午節要在室内灑黃酒驅趕毒蛇,在河上劃彩船驅逐惡龍,這些原始的風俗都與五的迷信有關,最初并不涉及紀念屈原。
“六”字本義為房舍,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六”字字形很像一間十分簡陋的房屋。後來,“六”字的本義消失不用,而被假借為一個表示數目的字,即現在的數字“六”。
七表圓滿 八義别離
七作為個位數之一,本是原于東西南北上中下七個方位。方位隻有那麼多,已經滿了,所以七作為數字,蘊含着圓滿之意。
“八”字雖然簡單,但卻是個會意字。“八”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表示一個東西被分成兩半的樣子,因而“八”字的本義即為“分”,後來“八”字被借用作表示數字,在意思上便與“分”沒有任何聯系了。
但八作為漢字部首,卻依舊保留了其本意。漢字中凡是由“八”字組成的字都與分有關,如:小、分、半等。
在篆文中,“八”字好像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因此“八”字便有分别、分離的意思,民間有“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說法。意為逢七的日子出門不吉利,逢八是分離的日子,歸家不吉利。
“九”字本義為人的手肘。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就很像人的肘部,手指被簡化了。後來,“九”字的這一本義漸漸消失不用。宋朝時,人們将癡傻的人稱為“九伯”,也叫做“九百”。
一加白等于一百
甲骨文在表示數字的時候,用橫畫表示個位數字,如一橫即為“一”,兩橫即為“二”;“十”則用豎畫來表示,即一豎為“十”,兩豎為“二十”。到了金文,豎畫中間加一圓點表示“十”,有“結繩記數”之義。戰國時期,才用一橫一豎來表示“十”。“十”字的本義就是數字十,後來引申為“多,齊全,完備”之義。在古人看來,數字到十已經是巨額了,所以廣大深厚的“博”字,同心協力的“協”字,都是從十得義,意為衆多。
“百”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特指的字,意為一百,而在“白”字上面加兩道杠即為二百,加三道杠即為三百。《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百,十十也,從一從白。
因此我們若想了解“百”,便首先要了解“白”字。
甲骨文中“白”字像拇指之形。試看自己的拇指指甲的後部有一略帶白色的月牙形,将包括這一部分的指甲畫出來,便會得到甲骨文中的“白”字。手的五指中,拇指粗大,排在第一位,而且不與其他四指并列,故用以表示排行老大。也正因如此,白便有“大”的意思,所以稱大哥為“伯”。春秋五霸又稱春秋五伯。
“白”字的演變
随着漢字意義的演化,“白”字被借用作表示一種素色,又因為素而無塵,故引申為明亮、幹淨之意。現在漢字中許多由“白”字組成的字都與明亮有關。如:皇、皎、皚等。
古人到十就認為很大了,現在發明了“百”,自然就更大了。“百”字因為大,還引申為衆多的意思。如:百谷、百戰不殆等。“百姓”一詞,古今都用,現在泛指不居官位的人。但在戰國以前,“百姓”往往是對貴族的總稱。如《詩經》中便有: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意思是:衆多的庶民和貴族,普遍感化于你的美德。
“萬”竟是一隻蠍子
由百而千,“千”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中間實為“人”形,下部附加的短橫是個指示符号,表數目。一道橫杠指一千,兩道橫杠表示兩千,三道橫杠表示三千。
而在漢字的數字中,最讓人迷惑的是數字“萬”,它竟是一隻蠍子的形象。萬字的本義也即為蠍子。
“萬”字的演變
甲骨文中,“萬”字上部是兩個“鉗子”,中間是蠍子的身子,下部是蠍尾,可謂将蠍子的動态表現的淋漓盡緻。
在古時候,蠍子很多,所以萬字借來表示十千這個大數。那時人們的居住條件還相對簡陋,經常受到蠍子的攻擊。山東農村的許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清明節折柏樹枝防蠍子的習俗,有“柏樹枝拍牆,蠍子不蟄孩他娘”的俚語。
若在浩如煙海的詩詞中選取一句來表達先祖們的造字智慧,筆者認為非“看似平常卻奇絕,成如容易卻艱平”一句不能概括。
在詩詞方面,以數字入詩的有一首諸君不可不知,此即為卓文君的《兩地書》,全詩為:
一别之後,兩地相思,隻說是三四月,有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言千語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勝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随水轉,二月風筝線兒斷。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