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5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上好“西湖還柳”這堂民意課》的評論。
楊柳依依,一枝一葉亦關情。5月16日下午,杭州市召開“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民意懇談會,聽取專家、媒體、市民代表對進一步做好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建議。至此,在經曆了群衆質疑、部門解釋、政府緻歉、斷橋“柳還”之後,“西湖換柳”事件已從“柳暗花明”的怅惘,演進到“兼聽則明”的欣然。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湖畔賞綠,多數人未必能想到植物學上的定義——“楊柳科柳屬植物,高大落葉喬木”,隻會想到這邊的垂柳曾經是白居易的最愛、蘇東坡的手植。柳,已然是西湖邊須臾不可或缺的生靈。
西湖之畔,目之所及的垂柳,距離白居易與蘇轼這兩位杭州“父母官”,已經不知隔了多少代。不過,市民仍對斷橋邊缺了七株柳樹介懷,而整座城市都被柳條牽起了别離的愁緒——這就是傳統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5月13日清晨,西湖斷橋西側北山街沿湖岸邊,七棵柳樹已補種完成。(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供圖)
傳統和文化,繼承自先人,理應由我們妥善保管看護、留給後輩。傳承的前提,是形成珍視其價值的共識,也正是民意的凝聚。“城,以盛民也”,尊重民意、善用民意,既是城市發展的本質與核心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的關鍵。城市公共事務,時時處處涉及公衆情感和利益,城市管理者更要聆聽公衆的聲音、接受公衆的監督。特别是基層微權力運行,要具備共情能力和敬畏之心,擺正心态、放下身段,方能赢得民衆支持。
近年來,一些城市在發展進程中,也會出現與一草一木“較過勁”的案例。回顧這些案例,初衷未必有錯,卻往往因為沒有充分體察民意、聽取民聲,從而引發公衆不滿。
在“西湖換柳”風波中,決策的初衷其實也是為了“護柳”,卻存在“與市民間互動不足,聽取民意不夠”的問題。好在政府部門及時回應、糾正、緻歉和反思,實現良好互動,“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
十餘年前,杭州西湖“還湖于民”之舉留下美談。如今,“還柳于民”也為我們上了深刻一課:一座城市的脈搏不在别處,而在每一份民意中。尊重民意、傾聽民意,應該成為城市治理的基礎。現代城市管理者一定要牢記“金杯銀杯不如群衆口碑,群衆說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落到實處,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增加與市民的互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