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的一天,晴空萬裡,清風徐徐,山陰城裡一座山上的亭子裡,一大群豪門貴族子弟在這裡娛樂生平,飲着美酒,開着派對,無比的惬意。飲酒作詩,從來就是文人的雅興。借着酒興,一大幫人舞文弄墨,開始展現自己的文采。此時又有人提議将衆人所做之詩文集合成集,其中一人還為這個集子作了序。
序文無比精彩,但這個序文更為出彩的當屬字迹。這篇序文用筆矯健,如行雲流水,可謂是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序文的字迹也引得後人紛紛效仿。成為了後世學習書法行書的一座高峰。寫這篇序文的就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
王羲之,大家肯定不陌生。他被譽為"書聖"。他的這篇序文就是他最為傑出的代表作《蘭亭序》。人們對王羲之的認識或許僅止于此,知道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王羲之最後的死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
王羲之,出生于名門貴族,其祖先是琅琊望族王氏。琅琊王氏有多厲害?在東晉時期,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這裡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家族。西晉滅亡之後,皇族紛紛南渡往南方。在王羲之伯父王導等人的擁戴之下,晉室皇族得以延續帝祚,建立了東晉政權。因此,王羲之的家族自然就比别的家族高貴的許多。
王羲之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的家族中含着金湯匙出生的。不同于其他纨绔子弟,王羲之生在在這樣的環境中,卻頗具藝術氣息,還有着一種坦蕩的作風。曾經有一次,郗鑒想在王導的子侄當中選一位做女婿,其他人都争先恐後地打扮自己,唯有王羲之在床上袒胸露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結果,郗鑒選中了王羲之作為自己的女婿,由此也誕生出了一個成語"東床快婿"。
王羲之有着藝術天分,年少時,書法就已經很有名氣了,左鄰右裡無不啧啧稱贊。王羲之又擔任了右軍将軍一職,真可謂是春分得意。人生到此,夫複何求?但王羲之卻不滿足于此,隻因他心高氣傲,總是喜歡與别人争氣。一次,他和同宗的王述杠上了。
王述雖然也是出生名門,但他的先天條件卻比不上王羲之。而且,王述的地位完全不能與王羲之等量齊觀。王羲之少年時就已經名滿京華,而王述在而立之年時依舊是整天傻乎乎的,也不知怎麼的,王羲之會和他較上勁。
王述雖然才氣比不過王羲之,但在官場上,卻順風順水,王羲之卻顯得步履維艱。二人的矛盾或許由此展開。
後來,王述的母親去世,由時年49歲的王羲之接替了王述的職位,擔任會稽太守。作為地方長官,王羲之自然要去王述家吊唁。王述也做了各種準備,每天打掃庭院,歡迎王羲之的到來。但年近半百的王羲之不能"恩怨忘卻",當他來到靈堂之時,居然不尊禮制,還在靈堂之上羞辱了王述一番。去過一次之後,王羲之再也不去王述家,王述深以為恨。
沒想到,王羲之一時的快意引來了苦果。三年之後,王述做了揚州太守,會稽正好屬于揚州管轄,自己成了王述的下屬。這是王羲之萬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一個自認為兩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将會稽劃歸越州治下,但他手下的人把這件事辦砸了,朝廷自然也沒同意。一時間,王羲之被時人譏笑。
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憤恨之下的王羲之,越想越覺得不平。一氣之下,辭了官,回到了老家。更讓王羲之氣憤的是,自己的子孫們不争氣,王述的兒子王坦之已經做到了侍中的官位,自己的孩子卻一事無成。王羲之越想越不是滋味,氣不打一處來,久而久之,終于憋出病來了,不久之後,一代著名的書法家就離開了人世。
關于王羲之是怎麼去世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隔壁的鄰居知道王羲之是鼎鼎大名的書法家,可惜的是,自己卻沒有一副王羲之的作品,一天他想請王羲之寫一些字。但王羲之實在是太累了,隻好婉拒說過兩天再寫。等到了第三天,鄰居前來,王羲之蘸足了筆墨,将紙展開,大筆一揮,剛寫下一橫,筆就從手中掉落,整個身體也向後仰,全力搶救無效,偉大的書法家就此告别這個世界。
當然,這兩種說法都隻是野史而已,當不得真。王羲之被氣死一說,源于《世說新語》,但這隻是一部小說而已,裡面的故事假假真真,需要人們辨别。關于王羲之的死因,正史上也沒有明确的記載,後人猜測可能與他長期服用丹藥有關。王羲之的死因,我們不得而知,唯一能肯定的就是他在中國書法史上至關重要的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