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考研報名人數再創曆史新高

考研報名人數再創曆史新高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25 14:24:54

考研報名人數再創曆史新高(報考人數或超500萬)1

最近幾年,考研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卷”,已然成為許多大學生和“考研預備軍”可知可感的現實趨勢。日益擴大的考研隊伍,不僅擡高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競争激烈程度與錄取難度,也讓當下的“考研熱”成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話題。數據顯示,從2017年起,全國考研報名人數多年連續上漲,從201萬人增至2022年的457萬人,增幅高達127.4%。而到了明年,這個數字預計還會更高。對此,有機構分析稱:2023年考研人數将超過520萬人,報錄比可能擴大至4:1。從曆史數據的增長幅度來看,這一預測并不誇張。

考研人數行将跨過500萬人大關,充分證明了當代年輕人對更高學曆的強烈追求。從社會觀念上看,隻要上過大學,就能被人視作“天之驕子”的時代早已過去,社會對年輕人學曆的期待與要求也在水漲船高。然而,同樣在“升學”這個目标的指引下,不同考研者追求更高學曆的動機各不相同。在衆多驅動年輕人走上考研之路的理由中,既有依據充分、必須讀研才能實現的“真需求”,也有由焦慮催生、實質隻是病急亂投醫的“僞需求”。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俗話也說:“爬得高,摔得重。”看似自相矛盾的“俗話”,常常成為年輕人吐槽的對象,但仔細咂摸起來,其中卻未必沒有值得深思的道理。考研升學,追求的是自身教育水平的進步,年輕人有心進步,緻力于自我提升,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這種追求隻是“為了進步而進步”,沒有明确目标,最後很可能讓人迷失在高處,墜入五裡霧中。

具體而言,有人考研,是為了投身學術事業,把科研作為畢生的志向;也有人考研,是因為從事理想工作必須要有研究生學曆,因此來謀一塊入行的“敲門磚”;還有人考研,純粹是出于個人興趣,想要趁着年輕多看看不同的世界。這些目的隻要發自内心,就沒有高下之分,都是考研決策背後的“真需求”。那麼,什麼樣的需求是“僞需求”呢?答案也很簡單:如果一個人決定考研,是為了逃避某個東西,不論那個東西是什麼,這樣的動機都是“僞需求”。

歸根結底,考研考博也好,出國留學也罷,這些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選擇,都應該是讓人生變得更好的“進路”,而不是逃避眼前壓力與危機的“退路”。面對人生的“懸崖”,如果把升學當成逃生出口,很可能會發現自己轉了一大圈,最後還是要回到一開始的“懸崖”邊。

最近幾年,不少年輕人迫于現實壓力,因為“工作難找”選擇考研。這些年輕人的處境當然值得同情,但仔細想想不難發現,當下考研未必比找工作簡單。正在迫近4:1的報錄比,意味着考研已經成為一片“戰場”。為了逃避找工作的競争,而一頭紮進考研的競争,既苦了自己,也苦了其他想要考研的競争對手。除此之外,如果一個年輕人對學術毫無興趣,也不确定讀研之後的就業路徑,就算考研成功,也未必能順利完成培養;就算順利畢業,出來之後還是要找工作。這時,與其在考研進程中拖延掙紮,不如提高自己的就業競争力,力求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

除了逃避就業競争,也有人考研是為了逃避别的東西。有人怕的不是“找工作”,而是工作本身,也有人是為了逃避結婚生子的家庭壓力,或是逃避因失戀等原因導緻的個人情緒。但事實上,讀研就是讀研,隻能賦予人們知識、技能與學曆,不能給人遮風擋雨、“治病療傷”。人生并非沒有“退路”,但考研不是一條“退路”。這條道路或許充滿荊棘,但最終能引導想要前進的人走到理想的彼岸,而對那些想要“退一退”的年輕人而言,誤入此道,可能隻會讓自己受傷。

有心考研的年輕人,在報名之前不妨先靜下心來,認真問問自己:自己究竟為何考研?選擇背後有沒有逃避的成分?隻有辨明自己考研動機的“真僞”,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值得花的地方,避免歲月白白蹉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