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素年依舊憶錦時

素年依舊憶錦時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21:08:01

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有才華得多,談風景會說“春花秋月”,叙離别會說“柳岸灞橋”。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落後,與朋友、親人或戀人離别時是很傷感的,是萬分不舍的,因為這一次分别真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素年依舊憶錦時(折柳是惜别是懷遠)1

于是在分别之際,在長亭外,在古道邊,送行之人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之人,謂之“折柳送别”。

我國“折柳送别“的文化習俗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薇》裡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回想起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随風吹;如今回來的路途中,雨雪紛紛漫天飛。很明顯,這是以一個戍邊戰士的口吻描述與家人、朋友或妻子年初分别,年關歸來時的情景。古時的楊柳就是同一種植物,也叫垂柳或垂楊,因”柳“與”留“諧音,寓意挽留之意。離别贈柳,表示”舍不得你走,留下來吧“的意味,可以想象當時的場景,遠行之人一步一回頭,送行之人難舍難分、戀戀不舍的心思是多麼令人神傷啊!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樂府詩歌《折楊柳歌辭五首》中寫道:“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這個時候,歌辭裡的對象已經由戍邊士卒轉向為男女分别時的描寫。男主人公上馬沒有揚馬鞭就走,而是折下一枝柳條贈給情人。“柳”諧“留”音,折柳表示希望留下之意。男主人公自己折柳更有與情人依依惜别的意味。

素年依舊憶錦時(折柳是惜别是懷遠)2

這種“折柳送别”的民間習俗在曆代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并成為一種時尚。唐宋時期,我國的詩詞文化蓬勃發展,達到鼎盛。“折柳送别”的對象就更廣了,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夫妻雙方,動不動就上演一場生離死别的大戲。

唐朝時在灞橋設驿站,凡送别親人好友東去,都要送至灞橋才分手,并折柳相送。灞橋在古代為長安要沖之地,凡是要出入潼關和峣關者,必經過這裡。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别”就說的是這樣的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裡長亭,一步一柳,送行之人到此止步,折柳送别。

素年依舊憶錦時(折柳是惜别是懷遠)3

宋朝都城在河南開封,送别的地點都在長亭、橋頭、碼頭或大堤上。喝酒唱歌,折柳餞行,吹笛彈奏,往往也是“情之所至,難舍難分”。柳永的《雨霖霖》:“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辔”,都是寫與情人分别時的不舍,分别後的相思。

素年依舊憶錦時(折柳是惜别是懷遠)4

在古代,“折柳送别”也蘊含着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願。柳樹與其他樹木相比,生命力頑強,随地可活。折柳相贈,是希望親人或朋友到新地方後,能随遇而安,能很快融入陌生的環境中去,能像柳枝一樣很快生根發芽,萬事順意。

這一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深深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感情。冬奧會閉幕式上,以“折柳寄情”為主題,既蘊含了我們對各國運動員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達了我們對遠去回國運動員的懷念與祝福之情,這正是“折柳”表達的兩層含義:惜别和懷遠

素年依舊憶錦時(折柳是惜别是懷遠)5

這是中國傳遞給世界的浪漫,是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在異國他鄉,于冰天雪地,激烈拼搏,揮灑汗水,赢得鮮花、掌聲和榮譽後,怎麼能不思念家鄉呢?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詳細描寫了”折柳寄情“環節,還專門為外國觀衆做了科普。

素年依舊憶錦時(折柳是惜别是懷遠)6

隻不過,“折柳寄情”翻譯成英文:Bidding Farewell with a Willow Twig,就沒有這個味道了,就沒有這種浪漫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