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莫言,不少人都會想到他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小說。得諾貝爾獎的那本就不說了,畢竟不少家長覺得沖着那名字,都不好意思在公共場合說。除此以外,《蛙》、《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家族》也是從名字到小說内容,都不同于一般的現代小說。
這些小說,有人覺得寫得夠妙,比如餘華就曾說:“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但很多普通讀者,卻表示讀了幾句就讀不下去了,完全比不上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餘華的《活着》。文無第一,一部作品寫得如何本就是見仁見智的事。而對莫言來說,受争議的并不隻有他的小說,他的打油詩更是如此。
本期就和大家分享兩首打油詩,說實話看到這兩首詩後,筆者當真是很難把他和諾貝爾獎聯系起來,我承認我讀的時候笑了。本來總覺得拿下國際大獎的作者寫的東西,一定是夠高深莫測的,但這些打油詩當真是“土”得可以。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第一首:沒有詩名,是莫言早期所寫,回憶的是自己的童年時光:
少小辍學業,放牧在荒原。
藍天如碧海,牛眼似深潭。
河底摸螃蟹,枝頭掏鳥卵。
最愛狐狸精,至今未曾見。
讀過莫言的小說就知道,他的多數作品寫的都是高密老家的農村事兒。莫言是個土生土長的山東農村小夥,小學還沒上完就沒讀了,他曾在某期節目中自嘲說自己認識的漢字隻有幾百個。
這首打油詩也是頗有意思,次句“藍天如碧海”還陽春白雪,而後一句就寫到牛眼了,雖然看似有些土,但“似深潭”的比喻也算是很巧妙了。最有意思是最後10個字,原來莫言和我們小時候一樣,也讀過不少小狐狸的傳說。“至今未曾見”估計硬是說出了不少男性的心裡話。
第二首:這首打油詩背後,還有這樣一件趣事:莫言得獎後曾在網絡上曬了自己寫的一首律詩,結果硬是被網友發現了兩個錯别字。這就有些尴尬了,諾貝爾獎得主居然會寫錯别字。莫言看見網友的評論倒也謙虛,便以這首打油詩人來自嘲:
昨日發帖朋友圈,網上高人有留言。
鐵多兩點因鐵硬,腦少一撇是腦殘。
嫉惡似仇學猛士,從善如流思前賢。
護短怕醜難進步,狗年要寫新詩篇。
看了這首詩,大家能想到莫言錯的是哪兩個字了嗎?一個是“鐵”,一個是“腦”,說起來也算是比較簡單,但當時莫言的毛筆字寫得有些過于潦草,再加上是繁體字,所以看上去“鐵”多了點,而“腦”少了一撇。本來錯了也就錯了,但莫言這自嘲可是對自己夠狠的,特别是看到“腦少一撇是腦殘”這一句,筆者是相當的敬佩他認錯的态度。
這兩首詩,看沒懂時總是當笑話讀,但讀懂了才發現寫的都是人生。第一首回憶童年,有摸螃蟹掏鳥蛋的快樂,也會有永遠見不到小狐狸的遺憾,歡樂和遺憾加起來不就是人生。第二首講的是做人不能護短怕醜,要從善如流,不管自己如今的地位有多高,也要容得下别人的批評。這兩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