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陽光下成長面向未來

陽光下成長面向未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6:14:17

陽光下成長面向未來?本文為“第三屆數學文化征文比賽,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陽光下成長面向未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陽光下成長面向未來(向下紮根追尋成長)1

陽光下成長面向未來

本文為“第三屆數學文化征文比賽

向下紮根,追尋成長

作者: 齊欣

作品編号:032

教育有坎坷,教學有困惑,教學更有驚喜,因為這裡還有我們追求探索的心,有我們火熱的激情。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我們把它叫做紮根。

學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真谛在于“度”

盡到教書育人的職責,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勤奮鑽研、科學施教。教育活動有其客觀規律,正确運用教學規律,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這個規律的核心便是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閱讀專業書籍與報刊,獲得智慧與力量。在學校圖書館《中小學數學》封底推薦書目,買下《數學教育心理學》一書。

《數學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以數學學習過程為線索,從認知角度對數學概念的學與教、數學知識的學與教、數學技能的獲得等數學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進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礎上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若幹問題提出了初步意見。對我的數學教育教學産生了重要影響。通過認真閱讀,我體會到數學教學,應重視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強調數學活動的過程性和思想性,強調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性。理解數學的過程是“直覺—試探—出錯—思索—猜想—證明”,而不是“講解—模仿和記憶—測驗(考試)”。我還閱讀了《章建躍數學教育随想錄》(上卷、下卷),羅增儒《中學數學解題的理論與實踐》,波利亞《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薛茂芳的《數學概念及其教學》等等。而今這些還有很多教學的專業期刊報紙都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學習的重要參考。

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

我還有幸閱讀了《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一書,在這本書中,沒有高談闊論,卻讓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如:需要引起我反思的是數學的技能訓練。與概念理解和問題解決相比,有關數學技能的教學研究相對較少。閱讀這本書後讓我對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如何掌握學習數學技能有了重新的認識,同時也值得讓我引起注意的是在今後的教學中明确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樣的技能,也讓自己明白獲得某種技能并不是按部就班,更不能靠自己的經驗去教,而應該是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

叙事喚醒成長

有一位哲人說過:當把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了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教給你的東西。王維審在《尋找不一樣的教育》中寫道:今天我們的教育除去那些課堂上學習的内容外,剩下的真的不多了,教育的功利思想讓我們忽略了教育的真實功能。比如說兩個學生打架了,如果你隻是簡單地把雙方訓斥一頓,把他們的‘鬥志’給強壓下去,充其量就是解決了一件麻煩事而已;如果你能夠細緻地弄清楚他們為什麼打架,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興許他們就會成為好朋友;如果你能夠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寫出來,總結出好的經驗和做法,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可以有所借鑒,省下不少力氣;如果你除了總結自己的做法,再能夠反思一下自己還可以怎麼去做,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寫成文章發表出去,就可以讓更多的老師分享你的經驗……所以說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解決思路,獲得的效果完全不同,對學生産生的影響也完全不同,對自身的成長也完全不同。

一個小小的紙條、一封并不算長的信、一個交流的本子,都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工具,有時,甚至是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的最好的工具。教育方法千千種,文字是增進師生友誼的重要一種。

一天過去了,我們有怎樣的收獲,我們又有哪些遺憾?如果可以,我将要進行怎樣的改變?寫着寫着,煩惱變成了故事;寫着寫着,困惑有了答案;寫着寫着,多了一些方法。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寫的過程,就是教師自我解放的過程。

因此,在教育的路上,看似一件小事,我們要努力放大它的意義,于細微處潤澤學生的心靈。“給孩子們一份溫柔的擔當”,激發的是學生主動擔當的熱情,培養的是孩子優秀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什麼比喚醒孩子主動成長更重要的呢?

文化增強責任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傳統文化讀本》一書集中叙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基本架構及若幹重大方面的内容,注重知識叙述與文化評論并重。通讀該書認識到,我們應該從人類文化的多元進程中,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儒家的影響可謂至深且廣。中國有重視教育的傳統,認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意思是國家政治要安定,要培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必須首先重視教育;社會風俗要改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同樣要重視教育。儒家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和做人問題的教育。古代教育家們積累總結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育理論、教育原則和方法及教師的基本要求等,都提出了有價值的思想見解,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長善救失,教學相長等,《學記》、《大學》、《勸學》更是論述教育問題的專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言而喻。1987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這些科學大師們宣布: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從書中我們可以大體把握文化脈絡,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中知道學習不僅要做加法,也要會做減法。

身體力行,傳承文化精神

借助經典的閱讀與曆史上的偉人交朋友。通過閱讀《蘇東坡傳》,對他的生活态度乃至整個人生有所了解,蘇東坡在逆境中(數次被貶)并不消沉,每到一處都造福一方百姓。

45歲時被貶黃州,他義救棄嬰,改變民俗;59歲時被貶惠州,他改良農具,造福一方;62歲時被貶儋州,他教化鄉民,開一方文脈。蘇轼晚年評價自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短短12字,有自嘲,更有超脫,這幾處被貶流放之地成了他畢生功業所在,這是何等胸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又是何等達觀。雖然時代不同,但人們遇到的大問題都是類似的,家國情懷,捍衛真理,生老病死、順境逆境。我們與這些先賢交上朋友,就會被他們的精神氣魄所感染,從而以一種更加積極,更加樂觀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和所面對的學生。

半輪白月害羞地鑽入夜空的懷抱,呱呱蛙聲是夏夜的搖籃曲,清風輕叩簾栊,靜坐獨品東坡傳。千年前的北宋,子瞻脫下長袍換上短褐,黃州的某個山野,飄來瓜果的香味,忽有疾風驟雨光臨,居士忙将卧榻東挪西移,俄而鼾聲如雷,便有一蓑足以敵風雨,哪有風雨哪有晴?千年後你早已憑虛禦風,後人隻能在文字裡膜拜你的魂靈。這鄉村的靜谧,我獨享。

與聖賢為伴,不僅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也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感染着自己的學生,這或許是“人文化成”最有力的方式了。

讀懂課堂,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喚醒“教學勇氣”

鐘啟泉教授在《讀懂課堂》一書中告訴我們在讀懂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從對立走向統一的課程觀、走向“自由發展”的兒童觀以及從“教的專家”走向“助學的專家”的教師觀。新加坡著名數學教育家李秉彜先生認為數學教育要“上通數學、下達課堂”。我國著名數學教育家顧泠沅先生曾說:“教學改革不是發生在操場,也不是發生在辦公室,而是真真實實的發生在課堂中”。可見,學校改革的核心在課堂,讀懂課堂,把握好教與學的關系,成就學生是每一個教師成長的标識。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新時代的教學設計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主體性和積極性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理解和參與,由"被教、被管、被考"三被角色轉變為"課堂學習主體",與教師互動形成教學合力。

帕爾默教授描述教師的内部景觀的三個通道:智能的——冷冰冰的,情感的——自我陶醉,精神的——喪失現實世界之根基,但是這三個通道無一可以忽略,而是需要走向融合,隻有當走向融合之後,我們的内部景觀才會有一束又一束的光亮照亮我們,照亮我們的孩子。遇見學生恐懼,營造心靈家園,實現心靈突圍。遇見教學恐懼,轉化教學分離,建立教學共同體;遇見學術恐懼,潛心學習,做研究型教師;遇見輿論恐懼,閱讀強心,尋找發展内驅力;遇事皆有恐懼,修繕内心景觀,實現自我認同。走進自己的内心,去尋找教育之夢,教育之魂才是我安心的良方。《讀懂課堂》《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每一本都是經典之作,值得我們用心反複去讀。

在追尋中覺醒,在實踐中建構

有幸拜讀《王敏勤與和諧高效教學》,深受啟發。作為教師的個體,每一個人的成長經曆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如何“做自己”。教師應該學會為自己找到坐标,内在的反思和自省是得以收獲成長的可貴品質。該書從高效課堂的研究、聽評課的典型案例中,詳細介紹了王教授的“三重境界”理論。即“落實四基,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摸清規律;立體整合、哲學思考”。讓我近距離、多視角深入其中,領略了王教授“三級建模”的驚人魅力。最高境界的課應該是對知識的立體整合:是哲學高度的理性思考。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求實(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求活(課堂氛圍、思維、方法),求深(理解,問題,立德樹人,拓寬視野,注重聯系整合)。評價一堂課“深不深”的标志是是什麼?一是學生不但知道“是什麼”,還知道“為什麼”;二是有些知識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例如對于“單位1”的理解。世間萬物 ,大至宇宙,小至細胞,隻要把它看作是一個整體,就是單位 1。這就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了。其實哲學并不神秘,就是把一些學科原理再上升一步,在更高層次做出解釋;三是看學生是否能把知識的前後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立體的整合。

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和學習習慣、複習習慣、方法和反思、查缺補漏的策略。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新課改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在選擇教法時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參與主動性等,要注重教法與學法結合,有意識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要把興趣還給學生,要把探究猜想、運用實踐,注重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教給學生。

教育機智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是一本特别的教育專著,講作者對教育的理解,對兒童的理解。作者用溫情的筆墨書寫着一個個生動的情境,又在看似淺顯的情境背後收起感性的面孔,理性地為我們闡述了教育的本真和教學中的種種機智。範梅南認為:教育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成長是人的生命當中一直擁有的可能性。我們大人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給自己的生存和個性以新的塑造和發展方向。大人如此,兒童的可塑性更強。

機智表現為克制。要想對孩子的生活經曆和生命體驗,時時、處處都保持足夠的耐心和“開放性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範梅南教授在書中還舉到了漢克的故事,說漢克的父母在面對十歲的漢克結交狐朋狗友、“想做一些對他這樣的年齡還很不合适或不成熟的事情”時,“并不是簡單地排斥漢克的行為”,而是聽從老師的建議,“多與漢克交談所有這一切,多去探索相互的感情并互相保持緊密的聯系”。無疑,我們有理由相信,還未成年的漢克最終會在父母與老師的多方“開放性”的理解與聯系後,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範梅南教授最後也指出,對孩子的經曆保持開放,就“意味着努力避免用一個标準的和傳統的方式來處理情況”。如果父母們都懂得這些道理,孩子們又何嘗會收獲不到一份守望的幸福。

既不拔苗助長,越殂代疱,也不撒手放羊,放任自流,關心的陪着,有耐心的陪着,要把教育的效果看得遠些,再遠些,給兒童以合适的成長标準和方向引領。正如那段精彩的話: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好的教育。唯有堅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才能在盡教書育人職責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我們教師從事的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時間、每一處空間都有科研題目,都能有新發現,能看到學生中新的、積極上進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師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可能;還能看到環境中的各種有利因素。教書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追求理解的教育和教學永無止境,這是我們京華人對教育和教學的思考,也是追求。

有追求的成長,要用行動撒播,用一點一滴的體會,感悟去凝聚收獲!一個教師想要獲得真正的專業成長,沒那麼難!一顆堅定的心便足以!讓我們用文字打敗時間,用閱讀點亮生活,不斷的去挖掘觀察,發現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自己。

相關鍊接>>

相聚于網絡,相知因數學,相交為征文——第三屆數學文化征文活動通知

第三屆數學文化征文比賽評委簡介

第二屆數學文化征文比賽通知

第一屆數學文化征文活動文章集錦

已發文章>>

001 萊布尼茨、二進制和伏羲卦圖

002 美學視角下的數學教學 —— 讀《數學的美與理》有感

003 數學基礎與黎曼猜想 ——《數學簡史:确定性的消失》讀後思考

004 數學與文化并重 知識與興趣同行 ——“算籌記數”教學思考

005 數學是多維度的藝術——讀《數學家的眼光》有感

006 從擲骰子到阿爾法狗:趣談概率

007 中學數學中分類思想的教學與拓展

008 守門的秘密

009 探數學文化,啟數學之美——以高中數學《割圓術》為例

010 基于數學史視角的高中數學教學思考

011 我是怎樣讀《幾何原本》的

012 相映成趣的兩座數學橋

013 HPM視角下的數學概念教學——“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學設計

014 極限定義新講:動态定義與靜态定義

015 把握思想方法,自主提升數學素養 ——讀《讓知識自然生長》有感

016 讀北大張順燕教授《數學的源與流》的幾點收獲

017 中國古代數學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

018 數學閱讀錦上添花,實踐成果領航數壇新征程

019 提高概率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

020 溫故建構新知 論證生成巧思 ——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的探究

021 讀《學好數學并不難》有感

022 體驗經典證法 滲透數學文化 ——以“勾股定理(第一課時)”教學為例

023 數學文化 文化數學 ——融合數學文化的中考試題的品析與啟示

024 善用數學文化 靈動數學課堂 優化育人途徑

025 基于數學文化的高中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026 數學中的美—— 讀《數學文化中的美育滲透》有感

027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

028 海倫公式

029 《鏡花緣》中的數學“緣”

030 基于認知發展的數學理解教學 ——讀《數學教學心理學》所思所行

031 做一位有文化的數學教師 ——讀《數學教育中的數學文化》所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