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孩長着陰陽眼

小孩長着陰陽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07:41:35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在老一輩口中有很多“玄學”、“迷信”的傳言,特别是關于小孩子有“陰陽眼”這一說,更是神乎其神。他們認為,小孩子的顱骨尚未封閉,有天眼,因而可以溝通陰陽,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世界。

那麼“陰陽眼”真的存在嗎?大家小時候或者身邊有沒有碰到過這類事情?

關于“陰陽眼”,寶爸寶媽現身說法

@朵兒媽:在我女兒3歲的時候發生過一次這樣的事情,那時候我在衛生間裡洗澡,孩子是他爸爸帶着在客廳裡玩,可是等我快洗完澡的時候,女兒就一個勁兒的在外面喊我,我還以為發生了什麼就裹了浴巾就跑出去了,女兒拉着我說:“媽媽,你看,外面站了一個人”,我看了半天,并沒有啊,然後我問在哪裡,女兒指了指落地窗的外面,我一看除了一些花草樹木什麼都沒有啊,可是女兒一直堅持有,吓得我呀,大夏天剛洗完澡又出了一身冷汗。至此之後,那個落地窗的窗簾我都沒怎麼敢拉開……

小孩長着陰陽眼(孩子有陰陽眼)1

@天黑黑:有一段時間我妻子做手術,在醫院住院,下班後我都會帶着5歲的兒子到醫院去看她,然後晚上開車回家。可是有一次,我家兒子可把我吓得不輕。那次,我開着車帶着兒子回家,要經過一段較為偏僻的路,這是,兒子和我說:“爸爸,前面的路邊有個穿白衣服的人,你小心不要撞到他。”自诩為老司機的我立即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可是就是沒有看到,我質問兒子是不是看錯了,這個時候兒子說,就在那啊,然後随着車子的移動,兒子強調說,過去了,還好你沒有碰到他。作為一個大老爺們,當時我是真慫了……

@美好心情:當時我在卧室給滿月的孩子喂奶時,平時很是老實的孩子卻一直不消停,先是吃着吃着,突然睜大眼睛超我的肩上望,就好像身後有人在逗他一樣,然後就越來越興奮,嘴裡發出“嗯嗯”的響聲,且手舞足蹈的,可當時我隻是在給孩子喂奶,并沒有逗他,孩子這一波操作可把我吓壞了,于是便立即跑着孩子跑到了客廳,和婆婆一起看着孩子。

……

小孩長着陰陽眼(孩子有陰陽眼)2

看到這類故事,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後背發涼,畢竟這類“怪力亂神”的言論确實聽着有些後怕。

但是孩子真的有“陰陽眼”嗎?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并非什麼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

孩子“陰陽眼”的真相

1、孩子的想象力豐富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因為這是孩子來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看到的東西是想象中的,而非真實存在的。

好奇心強也是孩子的一個“天性”,因為對世界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就算覺得害怕,也依舊會義無反顧的去“探索”和“想象”這個世界的樣子。可孩子往往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因為在覺得很害怕或者是喜歡和父母溝通的孩子就可能會表達出來,因此,在大人眼中,就成為了不可思議的事情。

小孩長着陰陽眼(孩子有陰陽眼)3

2、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

有時候,孩子會說出一些“駭人聽聞”的言論,可能是由于其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導緻感知的和表達的都存在誤差。

孩子出生後,2個月開始逐漸形成與聽覺、味覺、視覺、嗅覺等相關的條件反射;3~4月開始出現興奮性和抑制性條件反射;2~3歲時皮質抑制功能發育完善;7~14歲是皮質抑制功能調節達到一定強度。因此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由于一些不舒适的刺激因素導緻孩子做出應激反應,從而出現異于常理的行為。

3、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善

出生時新生兒的腦重為390克左右,達成人腦重的25%。9個月時達660克左右;1歲末達900克左右;3歲時腦重約為1011克左右,相當于成人腦重的75%。4~6歲時腦重增加到1250克左右,接近于成人腦重的85%~90%;12歲時約為1400克,到20歲左右停止生長。

小孩長着陰陽眼(孩子有陰陽眼)4

孩子的大腦發育需要一個過程,而在完善的過程中,由于小孩子腦内白質尚未髓鞘化,傳導通路的髓鞘化較晚,聯合區及其聯系系統的成熟也很晚。因此,孩子對外界的刺激容易興奮,容易泛化、不易控制。

4、孩子的視力不正常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視力不正常,因此視物很模糊。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于是便會哭鬧來求取大人的關注,這個時候老人可能就會認為孩子是看到了什麼東西被吓哭的,因此産生誤解。

小孩長着陰陽眼(孩子有陰陽眼)5

其實,從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陰陽眼”,主要是因為自身發育還不夠完善,在加上父母的關注度不太夠造成,因此作為21世紀的我們,更應該科學育兒,不要因為一些言論而誠惶誠恐,導緻誤解了孩子也吓着了自己。(J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