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紮紮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農曆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七夕又稱乞巧節、雙七節、中國情人節等。牛郎織女天各一方等鵲橋相會的悲劇故事傳至今天已經演變成勞動人民(主要是婦女)向巧娘乞巧、求福的民俗活動。大荔乞巧節活動獨具特色。活動有組織、有宣傳、有内容、集傳承傳統、娛樂人民、宣傳地方、挖掘技藝能人,體現了現代民俗活動發展的特點和方向。
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喜鵲搭橋,七夕相會。乞巧節原是一個為紀念傳說中分居于天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民俗節令。
大荔縣乞巧節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已經遍及城鎮鄉裡,農村姑娘七月七搞乞巧活動較為普遍,西大壕村連續十年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2011年大荔乞巧節被确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婦女們傳承了傳統的乞巧活動,如:泡巧芽、蒸巧馍、縛巧姑、搭巧棚、磨巧碗、背巧歌、耍七姑娘等,還增加了展巧、賽巧活動等助興内容,如:剪紙、刺繡、墩繡、民間紡織、皮影表演、木偶表演、農村自樂班,以及與之有關的詩聯、書法、繪畫現場表演等。給傳統的乞巧節活動,增添了新的賽巧内容。近年來,文化主管部門在縣攝影協會的倡導下,從2003年至今已連續舉辦九屆乞巧節活動,得到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陝西民俗研究會專家、學者以及中、省、市以及主流媒體的特别關注。活動内容有:
1、迎巧姑
縛巧姑:端一張椅子,椅子上用蒜瓣或幹草紮個骨架,穿衣服前把衣服隔牆壁扔過,扔前扔後要稱一稱,扔後衣服重量增加了,叫圖賞了,圖賞了的衣服穿上才叫巧姑。把衣服穿好,并且有準備好的婦女三寸金連小鞋和用葫蘆制作的頭面像也裝好,有的縛的巧姑手能動拿着扇子,這樣縛的巧姑就成了。
2,獻巧芽
泡巧芽:農曆六月初六日,姑娘們準備有:大麥、小麥、糜子、谷、碗豆、扁豆、綠豆、等七樣種子)。現在都是老人們準備,然後用準備好的下雨水澆泡。放在既陰暗的地方。到了晚上,月上柳梢頭的時候,把巧芽拿出來用月光照一照,每天如此,這樣生出來的芽苗既白嫩又壯實,高達1-2尺,名為“巧芽”,并在巧芽周圍纏幾道紅絲線置放在織女像前來比巧,巧芽高的就得到人們巧姑娘的贊譽。也預示姑娘心靈手巧,來年收成更好。
3,磨巧碗
磨碗乞巧:在耍巧姑前,姑娘兩旁有八人手拿兩個瓷大碗,碗口相對,摩擦時發出刺耳之聲。這八個人不停的摩擦碗邊,時間長了,看姑娘中誰在磨碗中打瞌睡就被譏笑為笨人;誰在磨碗中做出刺繡、織布、紡線等動作,被譽為“巧女”“巧婦”。姑娘們模仿織女一直要到深夜。
4、巧姑乞巧
傍晚乞巧:首先成群的男女青年組成鑼鼓隊,使勁的敲打,燃放鞭炮,迎接巧姑。在織女像前,設置桌案獻上各式各樣的供品,有乞巧花馍、瓜果,以及專門為過節而制作的“巧芽”。
5、顯巧(穿七彩線,耍七姑娘等)展示姑娘們的心靈手巧。
6、掐巧
掐巧芽:把自己做好的巧芽置于織女像前,然後掐出一寸長的短節,投放在清水盆裡,視巧芽影子所呈現的形狀蔔巧拙。如影子象一苗針,一條線或一朵花,就認為該姑娘心靈手巧,若象一根椽,一條檩,就認為該姑娘手笨、愚蠢。
7、背巧歌 展示孩子們的聰明才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