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幾乎離不開網絡,但不知道朋友們是否曾好奇,在網絡如此普及的當前,人們受到網絡的影響究竟是收入增加還是支出增加呢?
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标準答案,但最近幾年随着電商蓬勃發展,确實有不少人在網絡購物時已不再是真的為了需求,而是一種不得不買的心理因素促使着他們不斷上網購買商品。
有心理學家發現,2020年美國網購市場規模成長43%,當然一部分受到疫情影響,但背後也暗藏了許多心理原因,讓民衆不斷對網購上瘾。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網購如何一步步讓你落入圈套,背後又有什麼心理陷阱?我們又該如何改掉這些習慣,為自己守住财富。
對不少消費者來說,線上商城其實就像一個巨型遊樂園,除了沒有框架外,陳列還非常簡單,讓你一下就能找到目标商品,商城還會透過用戶資料收集與大數據分析,自動推薦你有可能喜歡或是你曾經查詢過的産品,再配合各種折扣、低價促銷與限時優惠等,讓買東西越來越像一場比賽,比誰手速快,比誰運氣好,比誰能買到全網最低價,即使折扣就隻有那少少幾塊錢。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會買下看似有用但實際上沒那麼必要的東西,同時因為購物成功時獲得的心理獎勵而沾沾自喜。心理學家認為,購物行為确實會讓人立即性感到開心,并可驅散當下或長期以來的煩悶感。
簡單來說,在現代人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真正能掌控的事情少之又少,而購買消費就是少數你可以獨立決定的事情。
同時,電商平台也安插了許多鼓勵消費的話語,并搶到便宜作為實質上的獎勵。以上種種很容易讓人從拾對事物的掌控感,尤其是在大環境變差時,人們對于事物的不可預期、無力感也随之增加。
像2020年以後的幾年間,面對疫情、戰争、能源等大問題,一般人往往深刻的體驗到自己的渺小,在察覺到這種無力感後,人們常常會速度消費,利用購買東西來從拾獨立又自主的感覺。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我們比以往更容易就可以買下一件商品,這也許是衣服,或許是全新的耳機,價格通常介于可負擔,但又不會到喘不過氣的程度,就算事後覺得沒那麼喜歡,至少在購物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消費到了體驗的本身。而在這整個流程當中,網購就起到了精準打擊的作用。
知名心理學家克拉波夫曾表示,千萬不要小看網絡購物這件事情,因為網購帶來的摩擦更少,阻礙更小,而且行動成本也更低,加上網站所搜集的使用者習慣,會讓網購商品更為精準,就算你沒找到想要的,也可以通過搜尋獲得更多選擇,因此網購的購物體驗會比實際購物更加美妙。簡單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回想起實體店購物有多麻煩,首先是天氣問題,太熱太冷或下雨都會影響逛街心情。再來,如果開車騎車,你還得背負上許多時間成本,例如找車位與等紅綠燈,進了店後你還要等待排隊結賬的狀況,有時候也許還會與店員或其他顧客發生摩擦。
這些事情分開來看都是小事沒錯,但若集結起來按時間排列,每個環節的負面體驗累積下來,那足以影響一整天的好心情。網購則可以大幅避免上述狀況發生的風險。因此,除了要等候商品到貨,其餘環節幾乎都充斥着正面的體驗。
此外,網購幾乎就是客制化的代稱,一打開手機,你可以馬上浏覽商品的顔色、庫存與尺碼,下單後多久會收到貨物,而在挑選完加入購物車後,平台還會精準推薦你更多好物。而前面提到的等待到貨期,對某些人來說也可以激發快感。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過這種體驗,那就是在旅遊前規劃形成時的期待感,這種興奮感往往充斥着整個籌備期,而在形成決定後,你會進一步期待出發的那一刻,而網購也是如此,當你精挑細選,做好消費決定并下單結賬後,一直到商品到貨前,不少人每天都在期待中度過,每幾個小時查詢物流狀況,生怕錯過到貨簡訊,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種經驗,而這就是網購無形中給出的快感。
将整套購買流程拆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輕快的購物過程,第二部分隻是等着拆禮物的美好時光。所以許多人就這樣在無形中越買越多,等有天進到網購系統後台查看數據時才發現原來累計花費了這麼多錢。而這些商品有些可能買來才用過一次,發現不好用也懶得退貨,就放在角落了。
數據顯示,網購确實會讓人買下更多沒那麼需要的商品,盡管拆封使用後的體驗不佳,但好了傷疤忘了疼,下次購買當下你仍然會感到快樂。日複一日,這樣的回圈最終形成了過度購物的習慣。至于要如何逆轉過度購物的傾向呢?
前面提過的心理學家克拉波夫做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是在每次網購結賬前都要再仔細想過一遍,重新浏覽一次購物車裡的商品,扪心自問,這些是否真的是你必須購買的東西?養成三件清單的習慣,就能在第一步阻止一些不必要的開銷。
第二點隻是明确規劃好自己的預算。不論是透過手機或是便條子,你需要明定每月的購物預算,并将它記在醒目之處。如果是記在手機上,就将它設成熒幕桌面,如果是記在便條紙上,就把它貼在電腦熒幕旁邊,養成時刻确認預算與開銷的習慣,提醒自己的消費是否還在規劃裡面。
第三點是主動增加購物時的阻力。這個建議是提供給那些情節比較嚴重的朋友,你可以将電商平台上存好的信用卡資料删除,或是在每次常規消費後删除電商APP,這樣會讓你的消費體驗更加麻煩,抵消了電商吸引人的部分優勢。
除了電商平台容易引發過度消費,當代還有另一個容易擊殺你的消費習慣,那就是訂閱制,我們說的訂閱制不僅限于串流平台、健身房、美食外送服務與一些服務性質的商品都包含在内。這些消費每個月自動扣款,也許單一項目的費用都還好,但累計加總後,一個月自動扣款的金額也許會超出你我的想象。
商場、電商與各種平台的省錢方案,每種打着省錢的行銷廣告,無形中都在讓你花更多錢。不管是大拍賣、折家券、促銷碼,甚至是信用卡紅利回饋等,這些活動的設計理念都是為了促進營收,讓消費者掏出更多鈔票。
這些策略都是為了讓你的大腦出現獎勵機制,他們抓準人類貪小便宜的心态,讓你在搶到所謂的便宜商品時自己獎勵自己。雖然說該買的還是要買,但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這些折扣與免費試用目的就是為了讓你上鈎,即使當下真省到錢,電價與平台未來多的是方法把錢賺回來。最後我們來談談現在社會常談論的過度消費與購物成瘾能被視為某種疾病嗎?
事實上,早在1951年時,就有一名德國精神科醫師将過度消費者命名為購物狂,但此後超過百年時間,學界對于這點還是沒有共識。盡管強迫性購物症已經與網絡成瘾、縱我成瘾、性成瘾的成瘾行為一同被歸類為沖動控制障礙,但每個瘾頭的影響原因都不同。我們該如何簡單辨别自己是否已達到購物成瘾的程度呢?專家建議,你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在買來多數商品後的使用頻率,如果你買來後幾乎不會使用或頻率真的非常低,那你就有很大的幾率有不同程度的購物誠瘾。當你購物的快樂來源隻是在出手購買與擁有的當下,而非真的想使用這些東西,又或者是在每次網購後就會出現後悔感或羞愧感,那你或許就該仔細思考是否該認真解決購物成瘾的狀況。畢竟當這個循環中已經出現了負面情緒,甚至影響到自己的财務狀況,長遠來說都可能帶來更不好的結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