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機杼聲,綿綿歲月情
“吱~啪”,“吱~啪啪……”,伴随着有節奏的悠悠機杼聲,阿嬸阿婆們身子一仰一合,梭子在手中左右飛來飛去……不論春天蜜蜂嗡嗡,夏日閑蟬噪噪,秋天蟋蟀唧唧,冬季油燈閃閃,她們一年四季不停歇,坐在織布機上,哼着小調,随着歲月緩緩流淌,編織着美好生活夢想……
八十年代以前,農耕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織布機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重要家當。一家人一年四季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身上穿戴床上鋪蓋,都依賴婦女們手工一針一線一季不停地趕制出來。衣褲鞋襪針線活是女人們生活農閑的日常,也是媳婦女兒們心靈手巧的驕傲,更是家教傳承的教導。除了做飯洗衣生娃娃,不會針線活紡線織布納鞋底,就是女人們的一種缺憾。可不像現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能坐享其成。
棉花從間苗,撥芽,打尖,開花後,長出棉桃。一個個棉桃滿地熟裂,開出一朵朵雪白的棉花。人們腰系包袱,一人兩行,喜摘棉花。孩子們則歡喜地躺在棉堆裡打滾……
揀除鏽葉,棉花軋彈,便去籽彈松,由籽棉變成皮棉,再搓成一根根長條狀,便可以紡線了。農閑飯後,炕上、屋裡、院裡、門洞裡,到處響着“嗡嗡嗡嗡”的紡線聲。一堆女人聚在一起,一邊紡線,一邊閑話家常,時而竊竊私語,時而爆發出一陣陣歡樂的笑聲……
紡線是個技術活。穗子鐵釺上有穗軸穗托,固定在高粱杆扭成的固定架上。一手搖拐把,一手拉弦線,“嗡嗡嗡嗡”“嗚~”先正轉幾圈,線拉得老高老長老遠,一邊拉一邊撚,速度和力度巧妙配合,均勻細長,然後倒搖兩圈,把拉長的線回繞到穗子上。掌握不好,不是拉斷了紡粗了,就是打扭了。
紡好的線穗,拐繞到拐車上,形成一大把一圈。繞好的線捆可以根據需要煮染成黑紅藍黃等不同顔色,作為織布時的花線,織出不同的彩色花紋。然後和面抓水“漿線”,線在面水裡浸潤揉搓一漿一蒸(南方是用米漿煮),擰幹拉頓抖落松散,挂起來晾幹。這個過程使線變得結實堅韌不起球,織起布來粘密光順不起毛。洗面剩餘的副産品便是“面筋”,蒸熟調拌醋蒜辣,就能美美地吃一頓。這是孩子們最歡喜最愛吃的美食。
要織布,得需要“經線”和“緯線”。處理好的線用拐線車纏繞到線筒筒線絡上,還要“牽經”“接線”“過交”。這工作需要寬闊的場地,也需要細心細緻,一個人是難以完成的,得需要兩三個人互助配合。小孩子們常常也當作玩或表現,被拉來打個下手。
幾十個木棒楔到地上,套上線筒,或排在一個排架上,把線按花形順序排列在一起,然後一邊牽拉一邊齊整整繞在場地撐子上,到頭每根線打扭過交,線束間隔分成一模一樣的上下兩排,綁好标記固定保持,再牽經繞回來,完了繼續續接,形成幾十丈一把。這樣來回牽好幾組,綜合并列在一起,便夠織一幅棉布的線束,卷成一團備用。拐線牽經時線筒發出的嘩啦啦的聲音,是一種動人心弦的美妙音樂。
接下來就是刷線整經卷笙上機杼。“刷線”是把經線拉直按順序梳理平鋪,整理順暢。“卷笙”是把線卷上機杼,并用交棍保持這種順序和交叉向前推進。這一步也得需要足夠的場地,需要好幾個人細心配合。一般把織棉機放在屋内,面向門,線一頭經過杼舌過交攤平纏繞在機杼頭上,另一頭拉長在室外,放在一個小木叉上壓塊石頭作為拖子,線可以被拉動拉緊拉直。一邊拉一邊卷,婦女們用專用小苕帚刷線梳理,經線展平卷緊,夾蒿杆隔離,就上機杼了。
最後,掏缯點杼,提綜過蓖,經線依次穿過“停經片”“綜舌”“鋼筘”,使得上下兩排經線既分明有序,又可以交叉運動。綜(缯)框分前後兩排,分别連接腳踏闆,牽引兩排經線可以上下交叉運動。杼(蓖筘)是用來分隔保持經線順序不亂的,最後裝上撐框槽拍打緯線。這是最重要的工序,是織布的關鍵,雖錯綜複雜,卻必須一絲不苟,來不得半點馬虎,錯一根織出來的布都有瑕疵。這兩步工作需要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婦女細心來做,不能出差錯。
緯線得纏成穗子,放在梭子裡。這活計婦女們常常随手拿着,邊遊門邊做。線束撐在腿上或拐線車上,一個長光杆,中間穿一個穗核,壓住線頭,穗杆左右搖擺,線繞八字纏在上面,邊纏邊轉動,形成中間鼓兩頭尖的穗子形狀。然後抽掉杆,掏出穗核線頭,穗子用水泡濕用布包釺捆在一個木條上,兩頭卡放進梭子殼裡,用嘴一吮吸,線頭就從梭眼裡出來了。
經線上機杼,緯線進梭子,綜杼吊機上架,準備工作就做好了,旁邊放一個水盆,一把剪刀,撐好幅杖,就可以上機織布了。家家戶戶農閑都會響起吱吱呀呀咣當咣當的悠悠機杼聲,秋天陰雨連綿的日子不再孤寂無聊,連着一個冬天就響過去了。
陽光透過窗戶映射,照在剛剛從夢中懵懂醒來的孩子們暖洋洋的臉上,機杼聲早已經悠悠響起……阿嬸阿婆們常常點着馬燈、煤油小燈,伴随着滿屋鼾聲織到深夜……這樣起早貪黑,細心耐忍,綿綿愛意,一匹布要多少個日日夜夜一厘一寸地織出來,胳膊腿酸疼了才停下來,歇息歇息繼續。不經事的孩子們在旁邊纏人淘氣張狂,免不得偶爾不小心被飛來飛去忙碌着的梭子戳碰了頭,碰出一個大包,坐地上哇哇大哭……
織完的布縫衣做被使用前,還要放在錘布石闆上,用棒槌錘打綿軟,才算完工。家裡孩子多了,女人們常常會忙到除夕深夜大年初一,才能縫完最後一針,孩子們起床才能穿上新衣。
時尚和時髦都是被教導出來的,智慧和心性品質也都是勞動磨練出來的。這活是苦也是樂,也是生活的習慣。習慣成自然,也成了那個年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優美和旋律。幾千年一代一代就這樣傳承下來,以前女兒們的嫁妝壓箱底都是兩卷棉布。現代人把這當做一種觀瞻一種娛樂,這卻是一個時代的一種文化符号、生活印記和情感記憶,沉澱在時光裡的青春記憶和情感精神。這種綿綿愛意和責任情愫充滿時光,讓歲月溫暖,令人感動,讓人懷念。
悠悠機杼聲,綿綿歲月情。将近半個世紀,生産力突飛猛進,最後一批織布的女人都已經六十左右了,幼年有這種記憶的人也将近五十。我們不是羨慕要回到那種落後的農耕生活,也不僅僅是娛樂玩笑,而是要尋求和保持在那種艱難困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樂觀和堅韌,勤勞和樸實,智慧和豁達的可貴勞動精神、生活态度、文化傳統……秉承着這種生活态度和生活精神,我們應該樹立更高更宏偉的目标追求,而不僅僅限于吃飽穿暖,娛樂享受……
作者:王祯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