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中,有一個基本的假定就是,所有的博弈參與者都是理性的。通俗地講就是大家都是明白人,誰也不比誰更傻,你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而别人想到的你也能想得到。 在博弈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地”用一個經濟學術語叫做“理性經濟人”。所謂“理性經濟人”原本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即假定人都是利已的,而且在面臨選擇時,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人隻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因為“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
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作出的大”。 而博弈論中的“理性經濟人”,則是指博弈的參與者都是絕對理性的,其參與博弈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理性的決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也就是在環境已知的條件下,采取一定的行為,使自己獲得最大的收益(在博弈論中我們将其稱之為“最優反應”)。在博弈論中,個人收益不僅由自己的戰略選擇與市場狀況決定,更為重要的是,參與者要考慮其他理性參與者會采取的決策,于是每個人都将面臨複雜的情況。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把理性條件下的戰略選擇看作數學問題,以決策者的收益最大化為目标。因此,博弈論中的一些理論模式,隻有在“參與者是理性經濟人”這一條件下,才會将作用發揮到最大。
有一種批評博弈論的觀點認為,理論上的博弈需要太高的計算理性,這幾乎是一個不太現實的要求,因為博弈論所要求的完美計算能力或者推理能力是絕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譬如下圍棋,每個人的水平都不一樣,事實上不可能人人都能達到專業九段的水準。此外,人的精力與時間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理性。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理性也往往是有限的,因為人在做一個決定前,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和信息。而且搜集知識和信息也是需要成本的,有時甚至還會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與金錢。
因此企圖搜集所有信息并以此作出收益最大化的決策,有時反而是最不理性的。但是否就可以認為博弈論毫無用武之地呢?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對一些複雜的計算我們可以通過電腦來完成,更重要的是,博弈論提供的是策略思維的習慣與方法,即便是計算能力很糟糕的人也會因其利益而磨砺其策略技巧,并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逐步學習。
比如一個賭場高手,他很可能沒有學過數學,更不知道什麼是博弈論,但是他通過賭場上其他人已經打出的牌,根據每個人在賭局中所說的話、臉上的表情,能大緻估算出每個參與者的手裡可能握有什麼樣的牌,他打出什麼樣的牌不至于輸掉賭局。這會使得他的策略行動一每出一張牌都像精心算計過的一樣,因此他極少失誤。 總之,從長期的策略競争中最終獲勝的人,他的策略行動一定符合理性的“最優反應戰略”一盡管他本人可能從來沒有學過博弈論,也不知道什麼叫博弈,但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告訴他該如何作出策略選擇。這就如同魚兒不懂得浮力定律,但這并不會妨礙魚兒在水中遊動一樣。盡管事實上參與博弈的人不一定具有完美理性,但卻可以在博弈中磨練自己的完美理性,從而使自己的行動越來越符合“理性經濟人”的要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