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是在哪裡看到這樣一句話:“年少莫讀納蘭詞”。一卷納蘭詞,既有至死不渝的深情,也有刻骨難忘的相思。
納蘭容若的父親,是内閣大學士納蘭明珠,母親則是英親王阿濟格的第五個女兒。生于鐘鳴鼎食之家的納蘭容若,作為家中長子,被父母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他自幼便飽讀詩書,成年後成為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可以說是年少得志。
但是,納蘭容若去世時卻隻有三十一歲。人們在感慨之餘,不禁猜測,這位儒雅風流的納蘭公子,到底有着怎樣的傳奇人生。
據說,納蘭容若與某位表妹青梅竹馬,兩人感情甚笃。可這位美麗溫婉的表妹,因為選秀而入了深宮,從此兩人再不得相見。
如此看來,這位表妹應該是納蘭容若的初戀了。這份純粹的感情,就被納蘭寫進了自己的詩詞之中: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骊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木蘭詞·拟古決絕詞柬友》)
一個人這一生中最美的那段感情,可能就是初戀。兩人初見的那刻,把愛戀深埋在内心的那刻,這樣的時光美好又脆弱,就像這首詞的第一句那樣。
讀完這首詞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以女子的口吻,抒發被抛棄之後的怨恨。其實,納蘭公子在詞中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喻,表達自己的交友之道。可是,這首詞實在太美了,因而也廣為人知,直到如今,我們可能都會因為讀到這首詞的第一句,而感傷落淚。
納蘭公子二十歲那年,由皇帝賜婚,娶了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這一年盧氏十八歲,“生而婉娈,性本端莊”,更難得的是,她與納蘭容若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填詞作詩,用詩文填滿了兩人的婚後生活。雖說古時候的聯姻多為政治需求,但納蘭容若與盧氏之間的感情,還是慢慢地生根發芽。
某天,納蘭容若正在書房讀書,當時正下着大雨。納蘭擡頭望向窗外時,正巧看到盧氏站在池塘邊,用一把雨傘為自己遮雨,而另一把雨傘則遮在初放的荷花上面。這一刻,納蘭的心頭一動,從此之後将盧氏視為知己。
可是,納蘭與盧氏的恩愛生活并沒有維持很久。婚後第三年,盧氏因難産而死,納蘭容若則深陷在對盧氏的思念之中。
一生一代一雙人,
争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
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
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
相對忘貧。
(《畫堂春》)
曾經擁有過的幸福,就這樣畫上了句号。在盧氏去世後,納蘭甚至曾表示過要随妻子一同去了的想法。他的深情,換來的是世人的不解與嘲笑:大丈夫何必為一女子而如此這般呢?可這也恰恰說明,納蘭用情之深,是不可以世俗眼光來對待的。隻有那些内心柔軟,對待感情誠摯熱烈之人,才能讀懂納蘭的孤獨落寞,才能理解他的惆怅失意。
《納蘭詞》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極為廣泛,可不隻有風花雪月的吟歎,諸如描繪景物、感懷曆史等内容,在納蘭公子的作品裡也多有體現。與其他朝代的詩詞作者相比,納蘭容若的詩詞作品雖然數量不少,但詩詞格局卻算不得開闊。可納蘭容若的詩詞裡,展現出的那一脈天真和深情,卻是别人所不能及的,納蘭的詞風清新而哀婉、靈動而頑豔,難怪晚晴詞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贊譽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手”。
王國維對納蘭容若的評價是:“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筆寫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當時朝鮮人也曾經感歎“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柳屯田,指的是北宋詞人柳永。柳永的詞流傳非常廣,當時人稱“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朝鮮人将納蘭容若與柳永相提并論,足可見出納蘭容若的作品流傳之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