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正上小學,從村裡到運城還沒有一條正經的路,也沒有客車,如果和奶奶去西安看望我的父母,就搭上一輛順路的馬車到運城乘坐火車,馬車從我們村口一條窄窄的、凹凸不平的小道上走上四五裡路,才能到通往運城的那條石子路上,感覺去運城的路好長好長。
後來有了一趟運城到臨猗三管的小型客車,每天一趟,路過我們村口是下午兩三點左右,也不是很準時。如果想坐這趟車,要早早在村口的路上等着,然後伸長脖子朝三管方向的半坡上望啊望,因為那時車太少了,隻要看到半坡上有移動着的車輛,那一定就是要等的客車過來了,心情頓時激動起來。
當時運城的鐵道以北,除了發電廠、運城拖拉機廠等幾家企業外,别的還真沒有像樣的建築,顯得比較荒涼,路也很不好走,因北郊發電廠排出的電灰污染,使周圍的建築物及路面都顯得灰蒙蒙的一片。後來我在鎮上參加了工作,離運城也近了一些,但去一次運城,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路還是老樣子,客車雖然有了,但每天也就那麼一兩趟,還是固定的班次。
到了八十年代初,有消息說,通往運城要修柏油路了,我們很是興奮了一陣子,每天都在期待,聽人說修柏油路很貴的,相當于十元面值的人民币一張張鋪過去。終于有一天,那條石子路上有了動靜,修路的機械車輛成天轟隆隆地響個不停,我們在下班後喜歡到路邊去看,盼望着柏油路修好的那一天。
過了不久,小鎮通往運城終于有了一條在當時看來非常寬廣和平坦的柏油馬路,我們騎自行車去運城,四十多分鐘就可以到達了。更有廠裡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互相打賭,騎自行車幾乎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運城,真是快得難以想象!輸得一方心甘情願地買上一包點心讓大家分享。那時,每逢運城電影院放映新片,廠裡就會組織我們去看電影,大家都騎着自行車,路上免不了你追我趕,自行車帶和路面摩擦時發出的“吱吱”聲,讓人聽着都格外舒服。
後來的幾年裡,這條路又加寬了幾次,路上的車也越來越多,通往運城的客車,隔把個鐘頭就會有一趟。九十年代中期,我調回運城工作,更是見證了運城道路的快速發展。十幾年間,運城通往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陸續建成,去往西安、太原、鄭州的進貨客商,當天就可打個來回。因為開車兩個來小時就可以到距運城二百多公裡的西安,就有人調侃說,中午不想做飯了,去西安吃頓羊肉泡馍吧。更大的變化還在市區,環城高速早已投入使用,騎着車子在運城市區轉一圈,就會發現不少新建的連名字還沒聽過的馬路,從每一條路上都能感到運城日新月異的變化,行進在一條條寬闊明亮的馬路上,欣賞着兩邊花帶裡的各種花卉,令人心曠神怡,猶如流連在大都市的某條街道。解放北路、工農東路、工農西路拓寬後,那寬闊、敞亮、平坦的馬路,更是讓人瞬間幸福感滿滿!
一九八六年,運城市區的第一座立交橋——解放路立交橋,在運城人的期盼中,登台亮相,讓人們津津樂道了好長時間。一九九二年,聖惠路立交橋建成通車,成為西部城區連接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緊接着,禹都雙龍橋、中銀大道建北橋的建設,給周邊居民日常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市民的幸福指數也不斷得到提升。進入二十一世紀,運城更是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首座現代化互通式立交橋——學苑路立交橋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 在運城人面前亮相,行至橋上,讓人有一種身處大都市的感覺。它是市區環東線南北向互通的重要樞紐,極大地改善了城區東北部的交通環境,促進了該區域的快速崛起。工農街跨解放路高架立交橋,是城區的又一處美麗風景,它有效地緩解了老城區與北城區的交通壓力,雄偉的高架橋敞開了胸懷,迎接八方來客!成為鑲嵌在北城區的一顆明珠。人民路跨南同蒲鐵路的下穿式立交橋,經過近一年的奮戰,也在牛年來臨之際剪彩通車,成為今年運城城市建設的又一亮點,是給新年的最好獻禮!目前,在建和規劃的幾座立交橋,也将成為運城市民新的期待!
不光是市區,在鄉鎮、在農村,也已經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民們串親戚,趕集會,不是騎摩托就是開“蹦蹦”,甚至駕駛着私家車,行駛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會再為雨天出行而發愁了,村裡的街道也一改過去的土色,被平整的水泥路所替代。曾經的“晴天揚起一身土,雨天濺到兩腿泥”已成為曆史,成為以後講給孩子們的故事了。
通暢的大路不僅給人們帶來物質上的巨變,更是運城經濟騰飛的象征,路在人們心中已不僅僅是用于通行了,它承載了人們昨日的夢想,也寄托着人們明日的希望。條條大路見證了運城七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我們默默祝福腳下的路,伴随着運城人走向富裕的腳步,展得更寬、伸得更遠。我們祝福運城,願她更加富裕、更加美麗!
我愛運城,我愛我的家鄉!
作者:王 洪
責編:馬國青
備案編号:運城網信A00236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