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農民工返鄉種糧

農民工返鄉種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5 18:44:12

農民工返鄉種糧?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皖東,鳳陽縣小崗村一株株水稻秧苗,迎風搖曳伴随陣陣轟鳴聲,無人機緩緩升起,在空中沿着水田勻速前進,不一會兒,噴灑面積便超過100畝農民程夕兵喜上眉梢:“農業機械化,真是給咱農民省了不少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農民工返鄉種糧?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農民工返鄉種糧(種糧農民挑上金扁擔)1

農民工返鄉種糧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皖東,鳳陽縣小崗村。一株株水稻秧苗,迎風搖曳。伴随陣陣轟鳴聲,無人機緩緩升起,在空中沿着水田勻速前進,不一會兒,噴灑面積便超過100畝。農民程夕兵喜上眉梢:“農業機械化,真是給咱農民省了不少事!”

皖北,太和縣張槐村。徐宗付滿臉笑意。不久前種下的大豆已經出苗,長勢喜人。看着農機專業服務隊裡大型收割機、土地深耕機等“大鐵牛”,老徐對奪取秋糧豐收信心滿滿。

安徽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深耕現代農業,擴面積提單産,增總産提效益。2021年安徽糧食總産量達817.52億斤,居全國第四位。

今年安徽夏糧再奪豐收,秋糧豐收有基礎、有條件。江淮大地連年豐收的背後,是黨中央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結果,是安徽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結果。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正從鄉親們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

“老把式”用上“新神器”

天剛放晴,程夕兵就忙碌起來。“眼下又到了水稻追肥、打藥、除草的關鍵時期,前幾天雨水不停,得搶時間做好田間管理。”除草,老程家的田塊用上了植保無人機。定好路線,遙控指揮,他盯着就行。

“老把式”用上種田“新神器”。在政策支持下,前幾年,程夕兵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農機大院。“田裡有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天上有無人機,種、管、收都實現了機械化。”程夕兵打趣,“我現在是種糧的‘海陸空司令’。”

今年夏收,安徽僅用10天就完成了4280萬畝麥地的收割,比去年提前3天。怎麼做到的?“這與農機設備的推廣使用、更新換代有直接關系。”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農機管理處處長陳發明解釋。為了加大機械強農的力度,按照中央政策,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結合本省實際制定了農機購置補貼的具體方案,2021至2023年,正是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周期。許多職業農機手、農機合作社,這兩年添置了大量新型農機裝備。

亳州市利辛縣農機手郭健今年購置了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智能化、舒适度比之前提升許多,收割效率高出一倍,“50畝麥地,半天就收完了。”出利辛到阜南,出安徽奔河南,雖然郭健今年跨區作業的時間短了、範圍小了,但收麥效率高了,十來天掙了4萬多元,收入比過去高了不少。

機械化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務農。程夕兵的女婿周地帥,是一名90後。原先在外務工的他,現在天天“泡”在田裡。“糧食生産早就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了,現在需要懂知識、會操作農機的人。”周地帥說,“種田隻需動動手指,輕松搞定。”

要論規模化、機械化,到種糧企業那裡去看,那叫“大氣派”。安徽農墾小崗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小崗最大的種糧企業。“在流轉來的4300畝高标準農田上,我們主要種植優質小麥、水稻,全流程機械化。”公司總經理胡業奎說,在種糧企業和大戶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接受了機械化。

胡業奎算了一筆賬:人工插秧,每畝地成本320元左右,一天栽一畝,費時費力、效率低。采用機插秧後,育秧、插秧機等費用加起來,每畝地花費不到240元,成本下降了,效率上來了。

來自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台,機收率超過98.5%,其中大馬力、高性能收割機占25%,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目前安徽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2.1%。

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這兩天正加班加點,對一款很受市場歡迎的水稻收割機進行性能優化,以便更好服務水稻收割需要。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貢軍表示,“希望用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技術,帶動農業生産革新,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田管家”帶來新模式

水田裡,插秧機來回穿梭,一株株秧苗滑落,鮮嫩翠綠。田埂上,孫貴芹站在一旁,看着農機手操作,喜笑顔開。

59歲的農民孫貴芹,家住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店集村。一人操持着流轉來的68畝地,施肥打藥、播種收割,忙得過來嗎?指着遠處在田間駕駛着插秧機的農機手,孫貴芹開心地笑起來:“有‘田保姆’呢!”

幾年前,孫貴芹與村委會簽了合同,将土地托管給村裡的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從選種到施肥,再到病蟲害防治,合作社全程負責。”孫貴芹掰着指頭算賬,通過托管,麥種、肥料更便宜,每畝成本能省160元。田管精細,今年畝均産量足比去年高出200多斤,“一畝能掙千把塊錢呢!”

120多公裡外的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前進村,村民邵慶狼忙個不停。他流轉的土地有400多畝。2019年,阜南縣引進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建成技術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買種、田管、收割……所有流程都提供免費技術指導,邵慶狼馬上與中化農業簽下合作協議。

農藝師徐旋旋成了他的“科技田管家”。今年初,一場大雨,小麥長黃斑,徐旋旋急奔田間,對病株采樣,送實驗室檢測,制定配藥、打藥方案。精準施藥,病害得到控制。“虧得有技術專家,否則我的糧食要減産一半!”邵慶狼說。

農戶受了益,公司也得了實惠。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江南告訴記者,企業通過規模化購銷農資,可大大降低成本。通過“訂單小麥”銷售給下遊深加工企業,還能提高附加值,“這是多赢的合作。”

在安徽,越來越多的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糧食生産的主力軍。農機保姆、科技保姆、田保姆;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各種經營形式應運而生。

孫貴芹所在的店集村,2100多畝地通過村委會統籌,托管給了合作社,探索出一條“保底收益 二次分紅”的路子;在亳州市蒙城縣,政府統一采購防控藥劑、統一對接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調度飛防機械,統防統治,成本下降、效果又好,讓農民享受到了現代化的社會服務。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副局長曹高飛說:“社會化服務不僅提升種植效率,還促進了小麥規模種植,帶動綠色集成技術普及。”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家庭農場達21.1萬個、農民合作社達11.3萬個。

高産田有了“新密碼”

“實收畝産927.02公斤,又破了全省紀錄!”聽到來自省市專家組的實收測評結果,亳州市渦陽縣店集鎮宋牌坊村的宋來寶,開心地笑了。

宋來寶還有件喜事:将麥子賣給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每斤價格1.6元,一畝收入比往年多400多元。

“增收密碼”是什麼?他嘿嘿一笑:有“優質小麥地圖”呢!

自2019年起,安徽繪制了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産分布圖。在省農業農村廳官網上,鍵入相關信息,地圖便會顯示,清楚标注了省内優質專用小麥的産地、品種、面積、對接聯系人。宋來寶按照科技人員的指導,種下了2000畝的優質小麥。

“通過這張地圖,我們發現了企業需要的小麥品種,找到宋來寶。”金沙河面業相關負責人說,“這個專用小麥分布圖就像千裡眼一樣,能讓我們不同的企業‘按圖索麥’。”

“好種一半谷。”說起豐收秘訣,蚌埠市固鎮縣楊廟鄉種糧大戶任啟良說,答案就在種子。

起初,任啟良種地,面積不大品種雜,效益總上不去。前些年,他試種新品種“安農0711”,效果不錯。今年幹脆将種植面積擴大到3800畝,刨去成本,每畝地純收入達400元。

“花了十幾年,從培育成功,到通過審定,再到現在大面積推廣,雖然過程不易,但從優種到豐産、優價,值了!”作為“安農0711”育種團隊領頭人,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很是欣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隻有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才能有效保障糧食安全。”

這話,渦陽縣農業農村局生産室主任楊玉亭極為認同。從2020年起,渦陽縣連續3年刷新全省小麥單産最高紀錄。楊玉亭說:“我們推廣應用一系列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選用優質豐産多抗品種,實施精細肥水管理、深翻埋茬一體機耕播以及機械化綠色防控,實現多打糧、打好糧。”

科學種田,徐宗付從種糧大戶變成種糧能手。随着各種農業技術的推廣、升級,他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智慧農業”的潛力。

農作物病蟲田間監測站正是一個縮影。苗情監測、蟲情測報,以往需要跑到田間取樣,如今連上手機,數據一目了然。“這個監測站覆蓋周邊50公裡,預報準,還及時,相當于為我們種地提供了指南針!”徐宗付說。

“大豆生長離不開土壤濕度監測,播種也和墒情監測密不可分。”徐宗付說。原來,通過土壤墒情監測,可以為播種時機提供參考,有了數據支撐,種起地來底氣更足。農作物一旦出現植株較弱、長勢不好等情況,還能通過攝像頭第一時間捕捉收集信息,照片可以精确定位到田塊位置,施肥打藥更有針對性。

在安徽,2021年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65.5%,比2015年提高5.5個百分點。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推廣應用,一系列科技強農行動正在江淮大地展開。從種業強省建設行動到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從啟動“科技特派員 ”到數字賦能農業行動……在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看來,安徽糧食生産還存在短闆與弱項,比如,科技支撐能力還不夠,高标準農田比例還較低……從農業大省變身農業強省,安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2日 18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