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夭》是《詩經》中的第六首詩,受到曆代文人的喜愛,也是當代人較為熟悉的一首詩。詩歌描寫女子出嫁時的情景和人們祝賀女子新婚的喜悅之情。我們所說的桃花運,就來源于這首詩歌。
據《周禮》記載:“仲春,令會男女。”周朝時期,人們喜歡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季節出嫁姑娘。所以,這首民歌自然地以桃花起興,為新娘祝福。短短的三章,卻分别通過桃樹明豔的“花”(灼灼其華)、成熟的果實(有蕡其實)、茂盛的葉子(其葉蓁蓁),表達三種意願。花,代表新娘的嬌豔美麗;果實,表達對新娘結婚後早生貴子的祝願;葉,希望女子到了婆家後開枝散葉、把家庭經營得興旺發達。
女子出嫁與桃花的生長相益得彰,融為一體。尤其是“宜其室家、家室、家人”的反複詠歎,寫出了新娘定會給新建的家庭帶去吉祥和幸福,與新家庭上下和睦相處、永結同心。
這麼好的姑娘,所嫁的夫君也一定不會錯。試想一下,在這宜于迎娶婚嫁的春天裡,那名新郎穿着合身的禮服,激動地等待着與新娘相見。他定會帶着如此美麗的新娘,與她一起開啟幸福快樂的生活。
從這首詩占據《詩經》的位置來看,孔子十分推崇。這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間,生産力水平十分低下。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人們普遍希望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而娶親,便是一件人生大事,因為它關系到家庭的前途。因此 ,人們對新娘不僅僅希望她明媚如豔似桃花,更希望她“宜家”,具備家庭和睦的良好品德。
我國古代自有“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之說。不管是“三綱”、“五常”,它們都以夫妻關系為本,夫妻關系是人倫之始。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男女者,三綱之本,萬事之先也。”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曆代統治者對婚娶和家庭維護重視的原因了。家庭還關系到治國,“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上承宗廟,下啟子孫,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所以,“宜家”是為了“宜國”,“宜家”就是“宜國”。
愛情是花,婚姻是果,以婚姻和諧為目的的愛情,體現着生命之真、中庸之德和中和之美。讀這首詩如同喝了一杯濃厚香甜的桃花酒,讓人在滿口餘香中感受愛情之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