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城市建立、存在或壯大的幾個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好(四通八達),二是曆史延續或政治事件影響,三是交通因素(如港口),四是政府政策(如改革開放),五是城市文化和包容度,六是虹汲效應。。。
那麼,長江入海口為何有大城市彙集,而黃河入海口卻沒有?
其一,人類曆史上,黃河改道頻繁,黃河三角洲既沒什麼曆史積累,還水患連連,農業發展都受影響,更沒法建城;而長江入海口始終如一,既有悠久的曆史積累,還農商發達(太湖平原的地理條件較好)。
其二,黃河含沙量太高,每年排入渤海約5億噸泥沙,增加20~30平方公裡陸地,新增土地顯然不适合建立城市;相對而言,長江含沙量小,造地功能弱得多,隻是對崇明島略有影響,地質相對穩定。
其三,黃河下遊是地上懸河,不通航,黃河三角洲也建不起港口;而長江是我們的黃金動脈,年運力達30億噸,上海作為入海口,尤為重要,經濟起步較早(第一批被列強看中的通商口岸)。
其四,黃河既不通航,沿岸城市也少,流域内大城市也不多,更與黃河三角洲沒什麼互動;而長江不但是黃金航道,沿江有無數個城市,流域内更有許多大城市,還與長江三角洲互動密切。
其五,由于地理、地質條件,黃河三角洲處于待開發狀态,也沒什麼城市;而長江三角洲是“江南故地”,唐宋以來,一直是糧食産地,商貿發達,經濟富裕,人口衆多,城市林立,曆史底蘊杠杠的。
其六,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的虹汲效應更是明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資金、人口、技術雲集,經濟騰飛,大城市彙集;而黃河三角洲,自身沒有積累,還離北京、天津太近,人口、資金、技術被京津虹汲,仍是一塊不毛之地。
其七,長江三角洲有對外開放的傳統(對外通商口岸),開放與包容的氣息較濃,商貿發達,城市文化(文明)走在全國的前沿,對城市群有促進作用。
其八,城市的建立離不開水資源,長江年均徑流量達9600億立方米,而黃河的年均徑流量隻有580億立方米,能流到黃河入海口的更少。
其九,整個長江流域和大部分淮河流域都是長江三角洲的腹地,有經濟上的互動;而黃河三角洲,與黃河流域脫節,與華北平原的經濟互動也不行,談不上什麼腹地或輻射。
小本認為,城市或城市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底蘊,需要綜合軟硬件的支撐,而長江入海口與黃河入海口,完全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