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過滴滴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情況下,無論是滴滴快車、優享、拼車、專車,都是先讓用戶坐到目的地,結束行程後結算訂單,最後讓用戶支付。
可有種情況例外,那就是當你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之後,滴滴判斷行程的距離。如果行程較遠超過一定距離,就要求用戶在打車前先付款。如下圖
雖然頁面上的文案解釋了是因為行程太遠,而且行程結束後會按照實際費用多退少補。但是按照中國打車用戶的傳統消費習慣,這樣的邏輯設定還是會給乘客造成了不太友好的體驗:“我都還沒坐車,還沒到目的地,憑什麼讓我先付款呢?”。
可滴滴明知道這樣體驗不好,還可能影響訂單轉化率,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因為站在滴滴平台的角度,還有考慮到比這更重要的其他方面。
我們可以透過表現層,分析該功能的業務邏輯,如下圖
首先人不僅是指乘客用戶、司機用戶還有平台。因為滴滴是一款涉及錯綜複雜的線下場景的互聯網産品。所以滴滴的功能設計不能隻考慮乘客用戶,而是要在三方做平衡。滴滴在這點做的很好,拿圖中功能說明:
乘客用戶:由于路程較長,在确認打滴滴前就可以提前知道自己的預估費用,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決定是否要坐滴滴還是另選出行方式。多退少補的方案也完全打消用戶提前支付可能産生的顧慮。
這時心細的朋友可能會問了:如果讓乘客提前看到預估費用,但是在結束行程後再支付後呢?這樣會乘客來說更友好
我認為這可能是考慮到平台和司機用戶。首先我們來回顧下前提:隻有遠路程才會讓用戶先支付費用。
遠路程就意味高費用,也許費用遠遠比圖中的99元高;由于複雜的線下場景(遠路程可能是跨城路線),同時也意味着司機接單需要承擔的高成本和高風險
1、途中下車:如果遠路程的單子乘客不用提前支付,用戶就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在途中下車,用戶支付了實際路程的費用,拍屁股走人,而司機隻賺到了遠低于預期的錢,同時司機被動停在了不符合預期的地方,這時司機還要承擔很難接單返程的風險。這對司機是極不友好的。
2、結束行程後不支付:如果遠路程的單子乘客不用提前支付,結束行程後一旦不支付,就對平台和司機都極不友好,平台還得額外花費成本去要回費用,這種情況給平台和司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3、還有邊際場景,我曾經看到B站的一個挑戰視頻,大概内容就是挑戰打一個滴滴從中國最東南部(海南)坐到最西北部(新疆),全程費用貌似是小幾萬。如果這樣遠路程的單子,可以讓在行程結束後接單,平台和司機所承擔的風險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遠程訂單要求用戶在打車前先付款是滴滴權衡多方面利弊的最優方案。從這個角度上說,這是個合理、人性化的功能設計。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你有坐過遠程滴滴嗎?你對這個功能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end
文章來自社區簽約作者:周紹森 公衆号:Zss正在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