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誕生出無數英雄豪傑,孕育出無數仁人志士,以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當然了,有英雄就有敗類,有精華就有糟粕,即使在被稱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糟粕——罵詈(lì)之詞,說簡單點,就是罵人的髒話。
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魏征惹怒又不好發脾氣,一下朝就跑去老婆面前,怒吼道:“會需殺此田舍翁!”(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宋太祖趙匡胤則更加粗鄙,當年他卧室的房梁損壞需要更換,差點沒砸到他的頭,趙匡胤大怒:“截你爺頭,截你娘頭。”(截你爹個腦袋!截你娘個腦袋!)臣子們當場就“石化”了。
不過和以上兩位皇帝直白的罵詈之詞比起來,接下來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罵人詩”,就文雅得多,甚至沒點文化水平的,還一位這是一首“誇人詩”,不信您接着看。
話不多說,先上詩: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的作者大家絕對熟悉,他就是“詩聖”杜甫,此詩很短,不過28字,前兩句描寫了當時杜甫所見之景,啊,美妙悠揚的樂曲整日飄蕩在錦城上空,蕩漾在錦江波上,最後悠悠升騰入白雲之間。
後半句發表感慨,如此美妙的音樂,簡直是天上的“仙樂”,隻有神仙才能聽,我們尋常百姓竟然在人間聽到,簡直不可思議!
時至今日,此詩的後兩句“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都經常被人引用,并且是用來誇贊對方,但筆者要負責地告訴你,這兩句其實是罵人話。
一切還要從一個叫花敬定的人身上說起。花敬定,唐朝武将,乃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将。公元761年,梓州刺使段子璋叛亂,花敬定奉命與其對戰,最後成功斬殺段子璋,立下大功。這本是一件喜事,結果花敬定卻“飄了”,他居功自傲,驕恣不法,甚至縱容部下對綿州百姓進行掠奪,當街斬斷婦人手腕,搶走金镯。
如此惡劣的人,“詩聖”杜甫又為何自降身價,親自給他寫詩(即《贈花卿》,花卿即花敬定),甚至用“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來“贊美”花敬定組織的音樂會呢?
由此便能反推,杜甫此詩絕非贊美之意,完全是在諷刺花敬定,諷刺他因小小戰功,居功自傲,并幹出喪盡天良的事情,而花敬定府中彈奏的樂曲,也絕非“仙樂”,是在諷刺花敬定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
這裡要提一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禮儀制度非常嚴格,《舊唐書》中明文規定:“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而詩中的“天上”,其實指的是天子所居的“皇宮”;而“人間”,自然是皇宮之外的地方,好你個花敬定,竟然敢日日在府中奏皇宮中才能聽到的音樂,大膽至極!
短短28字,杜甫便将心中所有的諷刺和憤怒化在紙上,表面上是誇贊,實則是狠狠的羞辱。宋人張天覺讀過此詩後說道:“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認為杜甫這首綿裡藏針,意在言外的詩,遠比直接諷刺高明得多。
不過随着時代的發展,詩聖這首“罵人詩”漸漸被人曲解,誤以為是誇獎他人唱歌好聽、彈奏樂器好聽的句子。不過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各位讀者朋友便能讀懂杜甫當年的良苦用心,不會再誤用此句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全唐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