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過去了一半,季節更替,節氣變化,從春到夏,氣溫越來越高,内心越來越煩躁,夏至日以後這種感覺越發明顯,直至三伏天到來,真正炎熱的天氣正式開啟。
所謂“三伏天”就是,初伏天、中伏天和末伏天的統稱。“伏天“的說法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 ・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官方和民間就已經有”三伏“的說法了。
三伏的時間呢,是這樣規定和計算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這裡需要注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有20天,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庚日,就是在幹支紀日法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幹支“就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古人用來紀年、紀月和紀日的工具,是古人對天象觀測産生的一種思想。其中,
十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講究陰陽相合,所以又把這天幹地支分成陽幹、陰幹,陽支、陰支,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排列上都是一陽一陰交替進行,體現了古人陰陽相合的思想。
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兩兩組合,一共60組,剛好60天。而這60天裡有6個庚日,兩個庚日恰好相隔十天。這就是三伏的計算方法。
那麼這個“伏”作何解呢?秦漢盛行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論說:“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簡單說,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因此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即金遇到火會消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通俗地理解為:“伏”就是天氣太熱了,還是趴着别動彈了。所謂“伏天兒”,就是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的日子。我老家人常說“六月三伏天“,就是說明熱天要到來了。
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那什麼又是“三九天”呢?
數九寒天,是指從冬至逢壬【rén】日(冬至後逢第一個壬日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算起,每九天為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共81天。而”三九“則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氣,故民間常說”三九天到了“,說明最冷的時候要來了。
我國民間對三九天氣的計算和物候總結,反映在人們世代相傳的歌謠裡。”數九歌“南北方都有,以我家鄉的為例:“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凍破石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桃花開。“三九四九連石頭都凍得炸裂開來,可見天氣有多冷了。
六月三伏,數九寒天,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久而久之,就代表了大熱天和大冷天的意思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