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因運河而興盛,這不僅帶來了數百年的經濟繁榮,而且積澱下了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旅遊信息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美食盛宴并蒂開花。
在臨清吃喝玩樂,這個冬天不再寒冷,旅遊景點精彩紛呈,美食盛宴任你挑選,非遺活動競相争豔,臨清紅紅火火的溫度給了這個冬天熱度,你還在等什麼?
遊在臨清
臨清宛園
臨清宛園集江南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江北皇家園林的文化神韻于一身,曲折幽深,精緻典雅。整個園林以運河文化為内涵,布局緊湊靈活、曲直相間,縮千裡江山于方寸之間,極具神韻。
宛園内建有石峰、小溪、風雨橋等,“囊括京韻九分宏,攬收蘇風十點美”,漫步園中,感受一步一景一風情,也會不由得感歎“蘇風京韻,宛如天成”。
舍利寶塔
“孤塔臨河岸,峥嵘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鐘聲幕後圓。”舍利寶塔位于臨清衛運河東岸,雄渾高峻,巍峨壯觀。
舍利寶塔的每個角都有雕刻橫木伸出,角上系着的銅鈴在風中飄動,叮咚作響,因此被稱作“塔岸聞鐘”,這也是臨清十景之一。登高望遠,周邊的風光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
清真寺
臨清清真寺中懸挂着許多匾額和楹聯,承襲了漢文化的傳統,建築整體風格既有阿拉伯建築的特色,又有中國傳統的建築風貌,體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殿内列柱林立,高大而空曠,牆壁上的精緻彩繪以暗紅、棕和金色的卷蔓紋及阿拉伯文字組成,給人一種肅穆而神秘的氣息。像一首充滿了異域風情的民歌,令人眼前一亮,而後念念不忘。
鳌頭矶
鳌頭矶位于臨清市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分岔處,是一組明代的傳統古建築群,以運河文化的典型遺存和重要載體而聞名,勾勒出當年臨清繁盛的運河風光。
鳌頭矶古建築群布局嚴謹、玲珑幽靜,院内竹影婆娑,體現了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
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為古代八大鈔關之一,在運河漕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現為目前我國古代運河稅收機構的唯一典型遺存,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這裡,或許還會想到昔日繁忙的漕運碼頭、熙熙攘攘的古街老巷,漫步在鈔關大院内,觀望着、撫摸着這裡的一切,那一塊塊厚重的磚石,陳列的一塊塊展闆和雕像,都在幫助我們去追尋、回溫曆史的故事。
張自忠将軍紀念館
張自忠紀念館建于1991年,張将軍殉國50年之際,館内以張自忠将軍生平事迹陳列為主,輔助于名人題詞碑刻展覽革命烈士紀念館的陳列較為全面系統,真實地反映了我市的革命鬥争史兩館均位于烈士陵園内,居于市區,是省政府核定公布的省級紀念館。
臨清古沙洲森林公園
望一樹燦爛,聽河水流淌,吟一阙詩詞,走進臨清古沙洲森林公園,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自由的享受着風中的清涼,所有的一切都隻剩下了歲月靜好。
在路邊慢悠悠地散着步,捧一杯茶,靜靜地欣賞這樣一副生動的畫面,時光都會慢下來。
吃在臨清
臨清清真八大碗
清真八大碗是回族人民結合當地飲食習慣而形成的獨具臨清特色的清真美食,湯汁醇厚,肥而不膩,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這種來自異域的味道,已經完全融入臨清人的飲食中,如同流經的運河水,早已滲透且滋養着臨清這座城市。
臨清什香面
經濟的發展為臨清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遺存,餐飲文化在其中閃爍着光輝。作為臨清餐飲文化代表之一的臨清什香面,深受當地民衆和外來遊客們的喜愛。
如果說筋道爽口的面條是什香面的重點,那麼豐盛的菜碼和濃郁的調味料和鹵就是點睛之筆。種種味道混合在一起是如此的和諧,在什香面中,品出了年年夏天清新的味道,品出了母親做面時傾注其中的濃濃愛意,品出了故鄉的味道。
八寶布袋雞
臨清八寶布袋雞創始于清代,曆史悠久。八寶布袋雞色澤鮮亮,湯汁味道鮮美,吃起來綿爛、香酥,既有雞肉的香味,又有山珍海味的鮮美,是宴席上的佳肴。
濟美醬菜
濟美醬菜是山東臨清的漢族傳統名吃,色鮮味香,質地細膩,鹹淡可口,營養豐富。“看的是色,聞的是香,吃的是味兒,講究的是工藝。臨清進京腐乳系臨清濟美醬園的傳統産品,據傳,清乾隆帝乘船沿運河南下,曾在臨清鳳凰嶺下船,地方把濟美醬園制做的紅豆腐乳獻上,深得。
托闆豆腐
把切好的豆腐放在特制的木闆上出售,就是“托闆豆腐”。顫悠悠、水汪汪的托闆豆腐,男女老少都非常愛吃。
臨清有位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同一個地方出售着他的托闆豆腐,每天都有人在那裡等着他的到來,迫不及待地想吃上一口濃香多汁的豆腐。老味道是對美食的一種極高的贊美,老人賣的托闆豆腐就一直延續着以前的味道。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老味道不僅是一種難得的傳承,更是一代人心中故鄉的味道。
臨清燒賣
燒賣是臨清的傳統名吃,是一種介于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經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餡面食。燒賣形如石榴,皮薄柔軟,隔皮見餡,餡香鮮嫩,不腥、不膻、不膩。臨清的“小籠燒麥”是受人們歡迎的精美面食。一籠燒麥如蓮花瓣式排列,在外型上成石榴嘴形,餡有羊肉、牛肉、肉三鮮、蟹肉之分。現大多以羊肉為餡,但不腥不膻,再蘸以雙醋、香油,令人百吃不厭。
非遺在臨清
國家級非遺—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在說唱的同時,手執兩塊相同的竹闆,通過擊打聲來伴奏。山東快書一般都是站唱的形式,在唱的同時,還特别強調肢體的動作要與唱詞相協調。在書發展的過程中,衍生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著名的有《東嶽廟》《景陽岡》《獅子樓》《十字坡》等等。山東快書不僅是山東的地方特色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傳承和發揚。
國家級非遺—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用十多年時間大興土木,營建皇家宮苑,為此特地在臨清設立官窯燒制建築用磚。臨清官窯的生産一直延續至清代,前後達五百餘年。
明代中葉以後,臨清官窯的制品成為建築皇宮的主要用材,稱為“臨清貢磚”。磚窯之所以設在臨清,一是由于臨清緊靠運河,運輸方便,成磚可搭附漕船解運京師;二是臨清的土質特别。由于黃河的多次沖擊,很多地方向下挖一米多深,即可發現紅、白、黃相間的泥土,人稱“蓮花土”。這種土無雜質,沙黏度适宜,燒成磚後“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結實,不堿不蝕”。
國家級非遺—臨清肘捶
肘捶是一個較為神秘的門派,起源于臨清的某個名門望族,與中國人固有的俠義精神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肘捶以武傳道,借道傳文,文須載道為宗旨,傳承的根本與奧妙在于“慎言”和“慎行”。
國家級非遺—臨清架鼓
臨清駕鼓是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運河上獨有的打擊樂器,由鼓、點鑼和大鑼三種樂器組成,是一種純打擊樂合奏形式。演奏起來節奏豐富多變,鼓聲洪亮威武,形成了獨有的“時而震人心魄,氣壯山河;時而輕巧利落,清脆自然”的特點。
省級非遺—金氏古筝
金氏古筝的演奏風格古樸典雅、聲純韻正、肉甲并用,推崇中國傳統音樂的怡情養性,其風格體現“古奇魯派”的高古淡泊、宏、雄、健、溜、奇、逸、古的文人音樂特點,其演奏穩健、以情感人,其效果“重而不燥,輕而不浮,急而不促,古樸典雅,疏而有味,斷而似連,剛柔相濟,清濁協調”。以歲月之感懷,顯古今筝樂韻律之美。以情動人的金氏古筝,是匠心彈奏的天籁之音,是匠心演繹的純粹生活。
市級非遺—臨清舞龍燈
舞龍燈是臨清市節日的主要傳統,龍象征吉祥,因此臨清民間每逢春節、元宵節、燈會、廟會及豐收年,都舉行舞龍燈的活動。伴随着陣陣鑼鼓聲,巨龍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沖雲端,忽而低下,如入海破浪,蜿蜒騰挪,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看、拍照。
市級非遺—臨清面塑
面塑作為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内容,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曆程,是研究曆史、美學、考古、民俗、雕塑重要學習資料。臨清面塑傳承人曲玉雙正在仔細的雕刻着手中的作品,一雙手、一塊面,就能捏出花樣複雜的人物、風景、動物、植物……經過揉、搓、拈、壓、拍等步驟,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一路的吃喝玩樂看下來,是不是對臨清心動了?這座娟秀的小城因有了運河而有了人文,因有了人文而有了情懷,一點一滴都是這裡流傳下來的最寶貴的财富。
去探索去發現臨清的寶藏之處,被臨清不經意間的情懷所打動,這個冬天注定溫暖而長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