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藍眼淚”?
海洋中的夜光藻在受海浪拍打等外物刺激時,體内的熒光酶和熒光素就會和氧氣發生反應,釋放出淺藍色的光,在晚上形成了“藍眼淚”。
“藍眼淚”有危害嗎?
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因此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危害,也不會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海滄灣公園海邊的“藍眼淚”爆發。
海浪卷起藍盈盈的光。
“廈門又出現‘藍眼淚’了!”12日晚,不少市民在廈門市的海灣公園、海滄灣公園等地,趁着夜色,看到大海中翻湧着明亮的藍色熒光,瞬間在各大社交平台引發熱議。
“藍眼淚”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廈門海域,但大家都說,往年都是在四五月份才會出現的“藍眼淚”,今年來得“有點早”。出現這種情況是何原因?接下來它們存在的時間會有多久?記者走訪現場并咨詢專家了解情況。
【現場】
“藍眼淚”現身海灣公園 “追淚者”第一時間趕到
“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海灣公園看到‘藍眼淚’,就第一時間趕來了。”12日晚9點左右,攝影師林先生和好友來到海灣公園的岸邊,此時海岸周邊一片昏暗,可順着海岸線看去,向岸邊湧來的海浪尖處不時出現一道道藍色的熒光。随着海浪散去,這些熒光又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晚上11點左右,記者趕赴林先生所說的位置,用礦泉水瓶在岸邊的海水裡滑動時,能明顯看到水中有藍色熒光物體在晃動。“以前藍眼淚大都出現在四五月份,為何今年二月中旬就出現了?”在現場,幾位“藍眼淚”的“追淚者”在現場讨論着自己的疑惑。
【解讀】
溫度适宜食物充足 夜光藻提前出現
“‘藍眼淚’其實是一種夜光藻,今年提前出現也是因為最近廈門氣溫适合它們的生長繁殖。”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态學院副院長、生态學系主任、海洋生态專家黃淩風教授告訴記者。
黃淩風教授查詢了當晚廈門周邊海水的溫度,大約在15℃至17℃,在環境溫度适宜的同時,廈門海域還有充足的浮遊植物供夜光藻“覓食”,才導緻“藍眼淚”提前出現。
“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3至7天,甚至更長時間。”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周茜茜博士告訴記者,夜光藻的季節動态與其溫度适應性有關。夜光藻的适溫範圍一般在10℃至25℃,春季和秋季的水溫較适宜它的生長和繁殖。
(文/廈門日報記者 薛堯 圖/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來源:廈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