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見固定結構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
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确地進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現将常見的固定句式彙集如下:
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麼”。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木蘭詩》)
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麼,問姑娘思念的是什麼。
②賣炭得來錢何所營? (白居易 《賣炭翁》)
譯文: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麼?
2.何如
(1) 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可譯為“怎麼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可譯為“.....怎麼樣”。同義結構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樊哙說:“今天的情況怎麼樣?”
②王以為何如其父? (司馬遷《廉頗蔺相如列傳》)
譯文:大王認為(趙括) 比他的父親怎麼樣?
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 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①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範仲淹 《嶽陽樓記》)
譯文: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
②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既然這樣,那麼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可譯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 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實,智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
5.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可分别譯為“....的(人、事、物)”、“沒.....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司馬遷 《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将軍在外(作戰),國君的命令(也) 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國家。
②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 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 有(我) 不躲避的。
③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司馬遷 《鴻門宴》)
譯文:财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寵幸的。
④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亭》)
譯文:天剛亮,在竹林裡躲避哨後,(碰到) 幾十名巡邏的騎兵,幾乎沒法逃脫而死。
6.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的作用。可分别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的(人、事、物)”。
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荊轲刺秦王》)
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文: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千裡的(辦法) ;步彙聚細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
7.....孰與(若).....
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構。隻表示比較時可譯為“.....相比,誰(哪一樣) ....”。 表示比較之後進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
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 《鄒忌諷齊王納谏》)
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 (柳宗元 《童區寄傳》)
譯文:做兩個人的童仆,哪裡比得上做一個人得童仆人?
8....之謂也
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其中“之”是标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
①詩雲:“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 裡面講過:“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後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作..”、“....稱作.....”
②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 《魚我所欲也》)
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麼”、“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麼樣”、“....怎麼辦”。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
譯文:憑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司 馬遷《項羽本紀》)
譯文:虞姬啊虞姬,對你怎麼辦?
③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鴻門宴》)
譯文: (沛公說) 現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麼辦呢?
10.何為....、何以....為
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麼(要) ....呢”、“怎麼.....呢”,後者可譯為“哪裡用得.... 呢”、“要..... 幹什麼呢” 。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闆,我們是魚肉,為什麼要告辭呢?
②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莊子 《逍遙遊》)
譯文:哪裡用得着高飛九萬裡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賓語前置得固定結構,含強調意義。其中“唯(惟)”是限定範圍的副詞,可譯為“隻”;“之(是)”是标志賓語前置得結構助詞。可譯為“隻 謂語動詞 前置賓語”。
①唯餘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
譯文:隻看我的馬頭(行動)。(意譯: 隻聽從我的指揮)
②惟弈秋之為聽。( 《孟子.告子上》)
譯文:隻聽從弈秋的教導。
12.何....之有
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反問語氣。其中”何....”是賓語,“之”是标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有”是謂語動詞。可譯為“有什麼....”。
①夫晉,何厭之有? ( 《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晉國,有什麼滿足(的時候) ?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司馬遷 《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好比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有什麼用處?
13.不亦....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亦”沒有實在意義,隻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 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不是...嗎”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平?(《論語.學而》)
譯文:學習而又按時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嗎?
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船已經行進了,而(落在水中的)劍(卻)沒有動,像這樣去尋找劍,不是糊塗嗎?
14.得無...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它的語氣比較委婉,且略帶測度性。句末“乎”可用“與(欤)”、“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該不會.....吧”、“ 莫非是......吧”、“能......”。同義結構還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①日食飲得無衰乎? ( 《觸龍說趙太後》)
譯文: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②成反複自念,得無數教我獵蟲所耶? ( 蒲松齡《促織》)
譯文:成名反複自言自語,莫非是隻是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無乃....乎
表示疑問的固定結構。它表示出來的語氣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與(欤)”、“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恐怕(隻怕) ....吧”、 “莫不是.....吧”。同義結構還有“非.....乎”、“不乃.....乎”等。
①今君王既栖于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 《勾踐滅吳》)
譯文:現在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然後才來尋求謀臣,恐怕太遲了吧?
②無乃爾是過與? ( 《季氏将伐颛臾》)
譯文:恐怕該責備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