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元好問北渡

元好問北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4 06:59:27

摸魚兒 · 雁丘詞

【金】元好問

乙醜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号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北渡(天南地北雙飛客)1

紫色的碗裡盛滿風沙,雲湧起,大漠孤煙下,馬蹄聲踏破人世繁華。江湖裡走着一匹老馬,枯藤下,老枝發新芽。扉頁裡一山一水一卷詩書畫,俠士兒女共劍走天涯。每當讀到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曆史學家、文壇盟主、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時,眼前總是會呈現出金庸筆下的一方江湖景象。

元好問的這首《摸魚兒·雁丘詞》曾經是《神雕俠侶》裡,為情所困的李莫愁的經典台詞,随着這部電視連續劇的熱播,人們更是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千古絕句銘記于心,成為情侶離别、被情所困的人間癡男怨女們的解愁悲歌。把人間癡情,寫到讓人的靈魂舞動:“我想問塵世間,愛情到底是什麼,直教這兩隻飛雁生死相随。無論是天南還是地北它們都比翼雙飛,成雙成對不知道飛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這世間有相聚時的快樂,自然也有離别時的痛苦,才知道,這世間總是有那麼多的癡情兒女。你曾經說過:此去萬裡,走遍千山、曆盡晨風暮雪,孤單的身影要奔誰而去?走在汾水一帶的路上,這裡當年曾經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行,總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景象。即便招來武帝的魂魄,也再難恢複往日繁華。女山神獨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會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莺兒燕子一般,死後化為一抔塵土。他的名字将會千古流傳,與世長存。有那麼多文人墨客至此一遊,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地,留下墨寶詩詞,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這首詩詞作于元好問十六歲那年去京城趕考的路上,在路上他遇到一個捕雁人對他說:“一隻大雁被人捕獲,另一隻大雁從空中俯瞰直下,撞到崖石上讓自己粉身碎骨。”生活在兩個朝代更替夾縫中的元好問,看慣了世情的涼薄,人心的不蠱,内心生出了許多感慨,他當即買下這對大雁,把他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為這座墳墓取名叫“雁丘”,并執筆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佳作來祭奠它們。

一代文壇盟主、作家、詩人、曆史學家元好問就是這樣一個心懷大愛與慈悲之心的人,萬物生靈在他的眼睛裡都是有生命與靈魂的,都是值得尊重與同情的。那麼是什麼經曆成就元好問這樣的性格呢?讓我們從一首首詩詞裡開啟他的詩意人生吧。

元好問北渡(天南地北雙飛客)2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金】元好問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

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

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

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

仰危巢,雙鹄過,杳難攀。

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飲飛強射,有力障狂瀾。

喚取騎鲸客,撾鼓過銀山。

元好問的這首《水調歌頭·賦三門津》,作于他遊覽三門津的時候,望着黃河之水翻轉奔波時氣勢宏偉的景觀有感而發,本詞以景入情,上半阕主要描寫黃河水波瀾壯闊的氣勢、三門津地勢的險要,人鬼難過。下半阕筆鋒力挽狂瀾,以古典舊事入筆,表達了詞人心懷大志、努力進取、昂揚奮發、積極向上的思想。本詞的寫作手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銜接得當、氣勢恢宏。

從小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元好問,他的真正身份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家族,魏孝文帝南遷洛陽時,改姓元。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有兄弟三人,可除了元德明有三個兒子外,他的兩個叔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在家是老三,所以他剛剛出生三個月,便被過繼給了叔叔元格。元格視元好問為己出,在培養元好問上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給元好問請了多名當時在文學上有造詣的人做他的老師。再加上元好問天資聰穎、本性善良,隻有七歲的元好問被世人稱為神童,美名遠揚。

元好問十一歲的時候,嗣父元格在冀州任職。當時擔任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的路铎非常賞識元好問,并收元好問為弟子,對元好問悉心教導。在郝經寫的《元遺山先生墓碣》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年十一,從父官于冀州。學士路宣叔賞其俊爽,教之為文。”路铎,字宣叔。

元好問十四歲時,拜陵川大儒郝天挺為師。拜師第二年,元好問跟着恩師參加陵川西溪一個文學宴會,即席賦五言詩,立刻引起轟動,有人描述說“當時膝上王文度,五字詩成衆口傳”,将他與東晉名士王坦之相比。他的哥哥元好古對弟弟在五言詩方面的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寫詩贊揚元好問:“莺藏深樹隻聞聲,不著詩家畫不成。慚愧阿兄無好語,五言城下把降旌。”

元好問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但他的仕途依然曆經坎坷。他在戰争的夾縫中一邊努力參加科舉,一邊在遊曆中望着民間疾苦。

元好問北渡(天南地北雙飛客)3

箕山

【金】元好問

幽林轉陰崖,鳥道人迹絕。

許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

人間黃屋貴,物外隻自潔。

尚厭一瓢喧,重負甯所屑。

降衷均義禀,汩利忘智決。

得隴又望蜀,有齊安用薛?

幹戈幾蠻觸,宇宙日流血。

魯連蹈東海,夷齊采薇蕨。

至今陽城山,衡華兩丘垤。

古人不可作,百念肝肺熱。

浩歌北風前,悠悠送孤月。

元好問的這首《箕山》是他二十歲時的作品,那時的元好問從十六歲那年進京趕考,到十九時已經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兩次都榜上無名。可以說這首《箕山》深刻體現了元好問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豁達開朗的品德性格。而後此詩流傳民間,傳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的耳中,趙秉文對此大加贊賞,誇元好問說:“少陵(杜甫,字少陵)以來無此作。”于是元好問名震一時,被世人稱為“元才子”。但不久蒙古兵圍攻進了元好問的故鄉,殘忍殺害城内百姓十餘萬人,元好問的哥哥元好古也在這場戰争中被殺害。為了躲避戰争,元好問及幸免于難的家人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并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

可現實好像與元好問一直開着玩笑,一轉眼元好問已經三十二歲,他人生的又一個十六年就這樣過去了,他的文學成就如日中天,他閱讀漢朝以來各大名家的著名詩詞,寫出了許多詩詞賞析,為後人留下了可查考的證據。但元好問的仕途屢屢失敗,三十二歲這年好不容易考中進士,又被誣陷為“元氏黨人”,性格耿直的元好問拒絕了此次朝廷的任用,一直又等了三年,再一次參加應試,高中舉人,在趙秉文的極力推薦下,元好問終于正式進入仕途,壯志得伸。

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三十七歲的元好問被任命為河南鎮平縣令,一年後轉任内鄉縣令。由于天災兵禍田園荒蕪、百姓生活困苦,元好問一到任就大刀闊斧地改革,讓田園凋敝的内鄉,逐漸呈現出田園蔥綠、農事繁榮的景象。元好問在四十二歲的時候,又出任過南陽縣令,他到任那年,南陽時值大旱,元好問望着困苦的南陽百姓,心疼不已,連連向朝廷上書,終于争得了減免三年賦稅的政策,使當地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元好問被評價為“善政尤著”。

可金朝政府已經腐敗到極緻,被蒙古鐵騎踐踏得面目全非,元好問無法也無能力改變新舊兩個朝代的交替。

元好問北渡(天南地北雙飛客)4

鹧鸪天·隻近浮名不近情

【金】元好問

隻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

三杯漸覺紛華遠,一鬥都澆塊磊平。

醒複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

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

這首《鹧鸪天·隻近浮名不近情》上半阕的大緻含義是:“這世間隻追求功名利祿卻又不近人情的人,他就是不飲酒,一生也不見得有什麼成就。三杯酒喝下後,隻感覺自己漸漸遠離了塵世繁華,當把一鬥都喝光的時候,更覺得這酒把心頭的苦惱、憂傷與不平都澆沒了。”下半阕詞人直抒胸臆:“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卻又醒。屈原說自己‘衆人皆醉我獨醒’,這樣的話讓人感覺他的平生真的既憔悴又可憐。他的《離騷》,讀來讀去也覺得索然無味了起來,還是學愛酒的詩人阮籍吧,在美酒中讓自己徹底醉一次。”

元好問的這首《鹧鸪天·隻近浮名不近情》是他晚期的作品,從作品裡,我們看到元好問曆盡人世滄桑後的無奈、辛酸與絕望情緒,詞人以酒消愁,為自己遠大抱負無法實現而感到悲傷。

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包圍汴梁,元好問也為他的人生迎接來了最為艱險的一次考驗,在儒家文化裡,文人最講究氣節,可金哀宗逃出京城後,次年兵變成功的元帥崔立,自封鄭王,并開城迎接蒙古軍隊,避免了蒙古軍的大屠城,崔立自以為自己有功,要求元好問抹去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在此碑上為自己立傳。

為了保全氣節與性命,元好問與自己的弟子劉祁費盡了心思,絞盡了腦汁,最後終于以平鋪直叙的方式敷衍成文,記錄下了崔立這次兵變的全過程,既沒有贊揚,也沒有貶責,讓世人知道隻是有這麼一個事件發生。

可生活對元好問的磨難并沒有結束,公元1233年,中原基本全部淪陷,元好問被蒙古軍羁管于山東聊城,雖然身體得不到自由,但卻無法阻止元好問思想的自由,他開始着手記錄金朝的曆史,把他大半生遇到和聽到的友人及著名詩人的作品都一一記到小紙條上,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财富得以流傳後世。同時,元好問以為人撰寫碑銘的方式,通過記述人物的事迹來叙述曆史,寫出當時社會的變化。

後來,得到自由的元好問回到家中後,又用了二十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雜編》等數部鴻篇巨制。《中州集》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收錄了詩詞2116首,意在“以詩存史”,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斷代詩史的新體例。

一個對文字執着、對生命執着、對信仰執着的人,自然對愛情也是執着的,在這裡是時候把元好問一生唯一的妻子張娴請出來了。

三奠子離南陽後作

【金】元好問

怅韶華流轉,無計留連。行樂地,一凄然。

笙歌寒食後,桃李惡風前。連環玉,回文錦,兩纏綿。

芳塵未遠,幽意誰傳。千古恨,再生緣。

閑衾香易冷,孤枕夢難圓。西窗雨,南樓月,夜如年。

元好問十八歲時與妻子張娴結婚,那時張娴隻有十六歲,張娴也是出生書香世家,頗有才華,在元好問最不得志的日子裡,她不離不棄堅持相守,一生為元好問生下四個兒子,五個女兒。而元好問對愛情也是忠貞不渝,一生隻娶張氏一人為妻,無論走到哪裡,從不進花街柳巷,更是沒有任何绯聞傳出。

這樣簡單、簡樸而又幸福的生活維持了二十四年,元好問四十二歲去南陽任縣令那年,張氏因為身體本就虛弱再加上連日的奔波勞累一病不起,不久便與這個塵世做了永遠的告别。

而那時的元好問正好被元軍押解中,不能送妻子最後一程,悲傷不已的元好問一連為妻子寫了三首祭詞,這首《三奠子離南陽後作》便是元好問寫給妻子的第三首祭文,這首詞用一個“怅”字開筆,讓人一下就讀出了詞人心中的悲傷與對愛妻的懷念之情。接着元好問用溫婉的詩行回憶着與妻子恩愛相守時的美好時光,在本詞的下半阕,深刻融入了元好問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夜雨滴落南樓,詞人因為思念妻子難以入眠,度一夜的時間如度一年的時間一般漫長。

元好問北渡(天南地北雙飛客)5

作為一代儒學大師,元好問的思想不是呆闆的,因為他深深地明白朝代更替是曆史的必然,“國可亡,而史不可滅”是他遵循的人生真理,所以他執着地為這個真理努力着,他為自己是一位詩人而自豪,所以在他六十八歲那年,在他生命最後一刻,他對身邊的人說道:“墓碑上隻刻‘詩人元好問之墓’七個大字即可。”

是的,這就是一代儒學大師、一代文壇盟主為人處世的風格,他少年成名,然而從未浮躁放縱。他的一生,德行兼備,在文學、史學、理學都達到極緻高度,他從未辜負上天給他的曠世才華和人生使命。

#教育聽我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