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
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甯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注:
博山寺,在江西廣豐縣,辛棄疾曾為之作記。長安路,暗指仕途,作官之路。山寺,指博山寺。厭逢迎,厭倦迎接自己,說明去博山寺次數太多。味無味,典出《老子》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是在無味中求得有味,悟得人生的樂趣。材不材,典出《莊子山木》:莊子笑曰,将處于材與不材之間。甯作我,典出《世說新語品藻》:我與卿周旋久,甯作我。豈其卿,典出《法言問神》:鄭子真名震于京師,豈其卿?豈其卿?人間句,化用蘇轼《江城子》:走遍人間,依舊卻歸耕。一松句,化用元結《丐論》:鄉無君子,則與雲山為友;裡無君子,則與松竹為友;座無君子,則與琴酒為友。山鳥句,化用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山鳥山花共友于”詩句意。友于,弟兄。
譯:
不向長安去,做官求功名。
經常來此間,山寺厭相迎。
于無味處求真味,甘守寂寞和清貧。
願在材與不材間,隐居山林度一生。
甯可傲骨铮铮做好我自己,
豈能卑躬屈膝乞求衆公卿?
一松一竹就是我的真朋友,
山鳥山花都是我的好弟兄。
評: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系此詞于慶元四年(1198),此時辛棄疾落職閑居于江西帶湖。作者經過冷靜的反思,出仕的念頭逐漸淡薄,便寫下了此詞,抒發了對官場的厭棄和安于歸隐山林的心情。詞中緊緊圍繞着“歸隐”抒情寫志,先表歸隐之決心,再述歸隐的思想基礎,最後寫歸隐之樂趣。
詞的開頭直抒對仕宦生活的厭棄,“不向”二字下得堅實有力,表示了告别官場的堅定意志。“卻教”句扣緊“博山寺作”題意。“味無味”二句,深含哲理,作者從老莊“無為而為”的處世哲學中找到了思想支柱,使之成為自得其樂度此生的精神依托。
下片先寫自己獨立不阿的品德操守,為了擺脫官場的約束,恢複獨立自守的人格,隻有歸隐。“人間”句囊括了作者大半生宦海浮沉的經曆,有此閱曆才能體悟到官場的污濁,隻有退隐才能保持清高純潔。最後以歸隐之趣作結。“真,好”二字深含回歸大自然之樂,與松竹,花鳥結為朋友,共為弟兄,趣味無窮,樂在其中。
這首詞直抒胸臆,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剖露自己的思想,傾吐了一片真情。
附圖八幅,辛棄疾詞意圖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