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土高原修隧道難度

黃土高原修隧道難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5-23 15:31:27

黃土高原修隧道難度?2017年,青海共玉高速公路通車運營在高海拔的多年凍土區修建高速,一向被視作公路建設中的“珠穆朗瑪峰”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登頂”技術高峰的,正是我國公路凍土領域帶頭人、凍土高速公路技術的開拓者——中交集團總工程師汪雙傑,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黃土高原修隧道難度?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黃土高原修隧道難度(攻克施工難題修築高原天路)1

黃土高原修隧道難度

2017年,青海共玉高速公路通車運營。在高海拔的多年凍土區修建高速,一向被視作公路建設中的“珠穆朗瑪峰”。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登頂”技術高峰的,正是我國公路凍土領域帶頭人、凍土高速公路技術的開拓者——中交集團總工程師汪雙傑。

1983年7月,21歲的汪雙傑畢業後,被分配到當時的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工作。第二年春天,他便奔赴喀喇昆侖山,為一條海拔高度4700米左右、存在多年凍土的邊防公路開展勘察設計等工作。

超強紫外線曬得身上脫皮;扛着測量儀器走幾步就要停下來喘息;晚上整理完資料,因為缺氧難以入睡……初到青藏高原的汪雙傑一時難以适應,卻一直咬牙堅持。多年後,汪雙傑仍常用這段經曆鼓勵年輕人,“苦能鍛煉人,也能考驗人。搞凍土研究,必須先過這一關。”

親眼見證築路前輩書寫的青藏公路建設奇迹,親身感悟“兩路”精神,汪雙傑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凍土研究的重要意義:“進藏公路建設關系國防安全、邊疆穩定。隻有‘馴服’凍土,才能在青藏高原上有序推進公路建設。”為此,隻要單位承接了西藏公路勘察設計項目,汪雙傑總是争取前往。他跑遍了進出藏的條條國道,對西藏公路沿線常見不良地質及災害有了全面了解,為日後科研攻堅夯實了基礎。

2001年,在老一輩凍土領域專家的推薦下,汪雙傑成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攻關“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築成套技術研究”。

修築凍土公路,确保路基穩定、做好融沉防控是關鍵。為解決這一世界級難題,汪雙傑帶領團隊開展系統研究,創立了公路凍土工程融沉尺度效應理論,創建了公路凍土融沉防控能量平衡設計方法,研發了路基能量導—阻—調複合互饋融沉防控技術。國際凍土協會報告和國際同行評價:汪雙傑為國際凍土工程研究開創了新領域、貢獻了重大創新。

如何有效處治路基波浪沉陷、縱向開裂、橫向傾斜、路面損壞等病害,是凍土公路建設養護中需要面臨的又一道關鍵課題。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凍土公路病害率已達30%,若不有效處治,公路使用性能會逐步下降。為此,汪雙傑和團隊依托重大工程持續研究,創新了公路凍土病害處治與抗裂性能提升技術,建立了凍土路基路面綜合整治技術,工程病害率比國際平均水平降低50%,達到全球多年凍土公路建養水平新高度。目前,相關成果已廣泛應用于青藏鐵路、漠河機場、格拉油管、中巴公路,及青藏、新藏、青康等4條進藏國道主幹線。

2008年,汪雙傑主持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來,他又帶領團隊研發出一項項科研成果,使我國在國際凍土工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在青藏公路鋪設油路時起,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的三代科研人員薪火相傳,開展了近半個世紀的深入研究,讓高原凍土成了科研熱土,讓雪域高原不再是公路建設難以逾越的天塹。

“我不但要堅守,還要穩定和培養一批人才。”作為我國第二代凍土科研工作者、當前國内凍土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汪雙傑深感責任重大。

近年來,汪雙傑先後創立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青海花石峽凍土公路工程安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無論工作多繁忙,作為主要負責人的他都竭盡全力對年輕人言傳身教,做好傳幫帶工作,努力讓事業發展後繼有人。

“如今以80後為主力軍的第三代凍土科研人員已經成長起來,各種硬件設施條件也比幾十年前有了極大的進步。”在汪雙傑看來,成就隻代表過去,要創造輝煌的未來,還需要一代代交通人接續弘揚“兩路”精神,扛起曆史使命,“下苦功夫、啃硬骨頭,掌握創新主動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創新支撐!”(記者 劉志強)

來源: 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