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曾聯合CG視頻工作室共同制作過一段虛拟短片,在短片中首次展現了史前巨獸泰坦巨蟒的真實面貌。
泰坦巨蟒的身長可15米左右,接近于五層樓的高度,體重可達2200多斤,是繼恐龍滅絕之後,處在食物鍊頂端的超級食肉動物。
哥倫比亞北部的熱帶叢林中隐匿着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煤礦——塞雷洪煤礦。塞雷洪煤礦擁有礦工近12萬,每年可産原煤3200萬噸。此處也是全球動植物化石最為豐富的地區,神秘的泰坦巨蟒就在此地被首次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在近6000萬年以前,塞雷洪是一塊氣溫炎熱且潮濕泥濘的沼澤濕地,遍布各種高聳入雲的熱帶植物和數量龐大的動物,此地年平均氣溫可達到32度以上,每年平均降水量可達400cm。
如此之多的植物長年累月地被雨水浸泡和侵蝕,就這樣一層一層地沉積下來,經過千百萬年來的地質擠壓運動,就形成了各種動植物化石,其中就包括體型碩大的煤龜、4米多長的冥河鳄、體長兩米的肺魚等。
而在這其中最令人驚詫的發現就要屬體長15米,體重超過2200多斤的泰坦巨蟒了。它的外形和現在的亞馬遜森蚺有些類似,生活習性也與之相仿,隻是體型要大得多。
它們是遠古沼澤中的絕對頂級獵食者,任何進入它們眼簾中的獵物,都難逃一死。泰坦巨蟒身上最粗的位置能達到汽油桶那麼粗,吞食巨鳄都不在話下。
之所以有了這個驚人的發現,古生物學家也能更清楚地認識史前地球生命的過往,泰坦巨蟒的發現意義十分重大。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4年前,古生物學家阿裡克斯在一個來自塞雷洪煤礦、标注為“鳄魚”的化石箱子中發現了一塊巨大的脊椎骨化石,他一眼就發現這根本不是鳄魚身上的骨頭。
他把化石拿給爬行動物專家傑森伯格進行分析,後者立刻給出答案,這塊化石是蛇的脊椎骨,并不是鳄魚的骨骼。化石與現代蟒蛇的脊椎骨如出一轍,傑森分析史前塞雷洪很有可能生存着一種龐大的蛇類。
科學家們最後将塞雷洪化石集中彙總,從28種動物化石中篩選出了100多塊蛇類化石進行研究。
如今,世界上最為常見的大型蛇類分别為巨蟒和森蚺,巨蟒的體長可達4.5米、90斤重,而森蚺可長到7米左右、500多斤重,很明顯,新發現的巨蟒體型明顯要比二者更為巨大。
海德和印第安納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戴維及其團隊通過兩年多的研究,最後構建了這種遠古巨蟒的脊柱模型。身長最長可超過15米,平均體重約為2268斤的超級蛇類,并命名為泰坦巨蟒。
科學家對泰坦巨蟒的生活習性産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前提是需要找到巨蟒的頭骨化石,蛇類的頭骨化石往往可以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包括巨蟒的特征、和飲食習慣。
但蛇類的頭骨是由許多非常細小的骨頭組成,而且骨頭的密合度非常松,一般蛇類死亡埋葬後,頭骨都會分解散開,不容易被發現。
所以當科學家在塞雷洪煤礦采集巨蟒頭部化石的時候,許多人都認為他們在癡人說夢。功夫不負有心人,科學家還真在此地找到一塊巨蟒頭部化石,雖然它僅僅是頭骨化石中的一小塊。
通過對此頭骨化石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巨蟒的頭部長度可能超過了60厘米,它的嘴部可以張得非常大,且在這塊颚骨化石碎片中發現了許多小孔,科學家推測巨蟒比現代蛇類擁有更多更密的牙齒,甚至可以咬住光滑的魚類。
泰坦巨蟒為何能擁有如此龐大的體型呢?
在如今的自然界中,蟒蛇是冷血動物,它的體溫取決于栖息地的溫度,而古生物學家分析,泰坦巨蟒生活在32℃的環境當中,比如今熱帶雨林平均氣溫28℃還要高出許多。
一般動物在溫暖濕潤的栖息地可以獲得更多的能量及熱量,來維持體内的代謝速率,所以這些動物的體型可以長得非常大,這也是為何生活在熱帶地區的昆蟲往往比許多高緯度地區同種類昆蟲都要大很多的原因。
按照這個觀點來看,栖息地的溫度高低決定着蛇類的體型大小,在此地發現的巨型鲱魚和煤龜也都驗證了這一觀點的正确性。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是遠古巨蟒隻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當泰坦巨蟒被發現時,我們才知道在地球上确實存在過如此龐大的蛇類,實在是令人驚詫。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