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社微信公衆号
我在殡儀館做葬禮策劃師
作者:杜燕 徐婧
你能否接受,在自願的前提下,生前就舉辦告别儀式,甚至直接參與策劃?
“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聊過往,聊生死,聊以後沒有‘我’的日子。‘我’可以說出心願清單,甚至當下的‘我’與那個即将逝去的‘我’對話,向親人叮咛。”
兩年前,北京市八寶山殡儀館的葬禮策劃師靳中學策劃了一場“生前告别會”。
兩年過去了,一切曆曆在目。
北京八寶山殡儀館葬禮策劃師靳中學。富田 攝
“死亡”的談論不再諱莫如深
“一直以來,受很多因素影響,中國人對死亡諱莫如深,但改變正在一點點發生。”對此,靳中學感觸頗深。
在進入殡葬行業之前,靳中學在位于北京一家國企做技術員近十年。期間,他好友的父親意外去世,好朋友悲痛不能自已,靳中學協助與殡儀館接洽葬禮各種事宜,大到葬禮的整體布置,小到一首樂曲的播放、一朵鮮花的擺放,等等。
好友事後告訴靳中學,那幾天腦袋裡都是空白的,除了悲痛還是悲痛,靳中學就是牽線引導的人。
聽着好友的講述,回想着在接洽過程中工作人員始終耐心傾聽、盡量滿足要求的關心和同理心,靳中學從那個時起萌發了要深入了解殡葬行業的想法。
2006年,他進入八寶山殡儀館,成為一名殡葬行業從業者。
雖然有妻子、父母的支持,但最初的幾年裡,他不願對同學、親戚、朋友提起自己的新職業,“更多的是怕在聚會的場合、在歡樂的場合,引起别人的忌諱。”
“現在周邊的人都已經知道我的職業,大家有時候還會展開生死小讨論。”靳中學說,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在逐步轉變,“死亡”的談論不再諱莫如深。
北京八寶山殡儀館葬禮策劃師靳中學。富田攝
把自己當作逝者的臨時親人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工作中,面對悲傷的逝者親人,在策劃葬禮的三到五天時間裡,靳中學把自己當作他們的臨時親人,在與逝者家屬的溝通中協調事宜,更平撫、疏導情緒。
當逝者家屬情緒爆發,靳中學都耐心傾聽,給予平和的回應。碰到逝者家屬之間有矛盾時,他力勸“暫時的矛盾放一放,讓親人安安靜靜、順順利利地離開。”
記者跟随他來到告别廳,這裡即将在第二天舉行一場葬禮,他認真查看擺設的花圈、制作的挽聯、擺設的花卉等。
他告訴記者,每一場葬禮都會根據逝者的生平,制定個性化的方案。比如,逝者生前是一名學者,遺像前面的鮮花會擺出一本書的形狀;逝者生前是一名音樂家或者音樂愛好者,遺像前面的鮮花會展示出樂譜,等等。
在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告别廳,正中設置了一塊大屏幕。他介紹,大屏幕上将以個性化内容展示逝者生前音容笑貌。
“在不違反管理規定的情況下,逝者家屬的需求能滿足全都滿足。”靳中學說,有時候甚至比家屬先一步想到去完善葬禮的一個小細節,比如在音頻中增加逝者生前經常哼唱歌曲的原聲、向逝者敬獻哈達完成遺願,等等。
這樣的用心,靳中學15年如一日,至今他已參與策劃了近萬場的葬禮。
這其中,有幾個月大的嬰兒的葬禮,也有年過百歲老人的葬禮。葬禮中,有爸媽對孩子無盡的思念,也有年輕爸爸與病魔鬥争後“走到生命盡頭”想大聲對父母說出“我愛您”……
“生命沒有預演,葬禮同樣沒有預演。”靳中學說,中國人比較含蓄,總覺得許多事情還有時間做,許多話還有時間說,但有時候卻等不及就觸碰了死亡。而自己能做的,隻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公裡,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關愛,希望一場沒有缺憾的葬禮讓活着的人得到撫慰,人少一些遺憾,更好地活下去。
清明節,人們在北京八寶山老山骨灰堂祭祀先人。富田 攝
科技改變祭奠方式,不變對生命的敬畏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自然狀态。近年來,包括八寶山殡儀館在内的北京殡葬機構紛紛舉辦開放日,讓更多民衆走進殡葬機構、走近殡葬行業,甚至走進社區,介紹惠民殡葬政策,推廣融合綠色、科技元素的葬式、葬禮、祭祀方式,也進行生命教育。
今年的開放日上,八寶山殡儀館推出“花開疫散、禮尚雲合”主題演示,将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技術當中,以科技化的巨幅紗幕投影拓展空間意境、動态3D高清場景、定制化5D造景,通過劇情式、場景式表達,帶領逝者親友們緬懷先人、祭祖思鄉。
在靳中學看來,這些打破了現有的空間束縛,方便現代人懷念和祭奠,但不變的是祭奠的傳承性、儀式感、莊嚴性,不變的是對生命的敬畏、凝視和哲思。
靳中學在腦海裡一次又一次重現“生前告别會”,希望在自己承辦的每一場葬禮中探索生命教育、弘揚生命文化,讓人們能夠站在生命終點反思和整理自己的人生。
北京八寶山殡儀館舉辦公衆開放日。富田 攝
轉行進入殡葬行業:讓告别體面
一場葬禮、一場祭祀,是對死者的恭敬、尊重,是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慰藉。
如今,在八寶山殡儀館,2009年4月從部隊複員後的董子毅已經是金牌司儀,擁有工作室的葬禮策劃師。
董子毅第一次和“死亡”打交道是在十五年前,他在部隊服兵役的時候。2006年的初冬,董子毅在遼甯葫蘆島的山上巡邏時發現了一個白色包裹,包裹裡竟然是一名沒了氣息的嬰兒。他心疼孩子,便向連長主動請纓安葬嬰兒。董子毅把嬰兒安葬好,他有點不甘心。
“這孩子到人世走了一遭,總要留下點痕迹吧。”他找了塊石頭,刻上日期,立在孩子墳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複員後,董子毅毅然選擇了八寶山殡儀館。
“我覺得這就是早已注定。潛意識裡就覺得應該選擇這個職業。”董子毅說“那次以後,我改變了對死亡的看法。和這個世界體面的告别,是非常重要的事。”
北京八寶山殡儀館推出水溶祭祀品。富田 攝
這些年,他虛心學習、刻苦鑽研,努力提高服務水平,他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逝者及喪屬,以誠心、耐心的優質服務,主持過兩千場告别會,接待逝者家屬及來賓10萬人次,從未發生任何服務業務差錯。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國人關注死亡教育,改變對殡禮的看法。曾經的空姐範明欣、曾經的幼教老師韓亞茹、剛複員的女士官田馨彤……正青春的她們,紛紛加入殡葬行業,在工作中力争做到“悲傷着他的悲傷、痛苦着他的痛苦、懷念着他的懷念、幸福着他的幸福”,給予逝者家屬最好的理解、支持和幫助,讓這個行業多了希望和色彩。
目前,靳中學、董子毅和同事們正在思索和探索:如何将殡葬行業的服務向前延伸,在人們自願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超前”策劃告别儀式,甚至讓當事人直接參與策劃?是否能幫助臨終的人們完成生命裡未了的夙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