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媽總覺得我還是小孩,照顧不來自己,事無巨細全都要管,不讓管她還很生氣。
▶ 每次一進我房間,我爸就覺得我邋遢不愛收拾,還說隻要沒了他,這個家就亂得不成樣子。可是明明在我看來,已經收拾得很整潔了……
▶ 工作太累,一回到家隻想放松休息。結果因為沒有笑容,被媽媽一直追着念叨,還生氣地說:你一回來就垮起個臉,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 老人根本不聽你說什麼,也不接受新事物,反正他們永遠都是對的,你反駁就是你不孝順。
”
昨晚(30日)7:30,《診途·好醫生在線》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特别的年末直播——《2021留一點時間,陪爸媽跨年》。在這場直播中,網友們通過熱線電話和留言分享了他們和家裡人相處的“困境”。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中級心理治療師「宋小珍」在線傾聽的同時,也分享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妙招,讓人渙然冰釋。
01
“你是我生的,
你欠我的永遠都還不完”
我媽她不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需要被尊重。
她總覺得我是她的附屬品,而且控制欲很強,任何事都需要按她的規矩來,甚至連我桌上東西的擺放都得聽她的。
按她的原話來說就是:我是她生的,我欠她的永遠都還不上……
而且她還喜歡翻我東西。
她通過打掃衛生,對我的房間進行翻找,可以說她比我還了解我房間東西的位置,我非常反感這種情況,所以我丢了我房間很多東西。
我能理解家長想要掌控全局的那種心,但真的很不舒服。
然後就是溝通的問題。
經常有些問題,除非我回答出了她心裡的答案,否則她不會罷休,會一直問一直問,然後磨到我表現出不耐煩了,她就開始說我态度有問題。
我覺得家其實應該是溫暖的地方,回到家我自然會回歸我最自然的一面。我開心的時候,一切就都還好,但是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我不想笑,我媽會覺得我垮着的臉色是擺給她看的。然後又開始一遍遍問我為什麼這樣,是不是對她有意見,各種安頭銜,讓我的不開心發酵,我還要僞裝微笑,真的很疲憊。
幾乎每天回家都這樣,而且溝通也沒有用。
這種情況一直在惡性循環,我要被逼瘋了。
直播間裡的這樣一條留言,令人印象深刻。因為有很多家庭的情況,其實都和這位網友一樣。
宋小珍表示,因為留言隻有女兒這一邊單方面的表述,所以僅從這個留言傳達出的相處情況來看——
首先,兒女會覺得父母是自己最親的人,在親人面前特别實誠,不需要僞裝,結果卻不被父母理解。
其次,父母這邊往往是越在意誰,就越“針對”誰。也就是說在這位母親心裡,她特别在乎她的女兒,所以她會在乎女兒對她的所有看法,包括女兒的一些行為表現。
因此,他們之間的相處和溝通,難免會出現摩擦。
除了上面說到的這兩點,還有一些因素是和其他家庭共通的↓
02
當父母老了以後,
為什麼溝通越來越難了?
宋小珍表示,随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可能會面臨各種“喪失性應激”,比如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等改變。
久而久之,也就會出現一些變化↓
性格變化
● 有的老年人過去脾氣暴躁、争強好勝,進入老年期卻變得豁達寬容、随和謙虛;
● 有的老年人過去寬容、大度,進入老年期卻變得小氣固執、敏感多疑,常為小事發脾氣;
● 有的老年人過去樂觀積極,進入老年期卻因失去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而變得多愁善感、消極抑郁。
每個人的變化都是因人而異的。甚至還有↓
● 有的老年人對周圍不信任,自尊心增強,特别擔心别人看不起他,因而常計較别人的言談舉止,對稱呼以及晚輩的言行特别在意。
● 有的老年人變得心胸狹隘,甚至會出現與孩子争奪電視觀看權的情況,一旦其他人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會認為是兒女不孝,出現暴怒、傷心,或是抑郁。
宋小珍表示,老年人大多都希望被尊敬、被承認,如果能得到贊揚和承認,受到尊重,那他們在生活中就會常常感到愉悅。
自我概念變化
另外,在老年期還有一些自我概念的變化,一般表現為:我是否老了?是否有價值?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希望?……
比如很多人退休以後,他的社會角色由之前的參與者變成了旁觀者,生活節奏由忙碌變為清閑,生活突然出現了大段的空白。
這時候,往往老年人會過度關心自我感覺,常常沉浸于過去的輝煌和成就中,變得非常敏感,對自己是否被尊重十分在意。
平常的一句玩笑話,就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大變,甚至為了自我保護,而出現類似“倚老賣老”的行為。
另外一種情況,是老年人對自己變老的事實有所察覺,但又常常否認。
對自己仍然抱有較高的期望,結果就期望越大,失望也大,還加重了對自我的否定,變得非常消極。
家庭依賴性增強
老年人随着年齡增加,社會活動變少,與外界交流也會變得比較少,因此就對家庭的依賴性開始增強,希望老伴、子女、孫輩常常圍繞身邊,享天倫之樂。
但是呢,剛好這個時期的子女,一般也是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确實也容易忽略陪伴這一塊,老年人也就會有些孤獨,出現情緒的低落,然後會覺得自己有些無望無助,特别是空巢家庭的這種變化會非常明顯。
有了小的,忽略了老的
比如一個家庭裡面有三代人,中間的這代就是家庭的核心成員,上有老下有小。也就容易出現更加關注孩子,而忽略了上一代老年人的情況,因此出現了很多家庭矛盾。
另外,這類家庭裡,孩子和老年人之間的溝通也會存在很多的一些問題,所以會激發一些矛盾的沖突,導緻溝通不暢。
03
面對這些變化,該怎麼辦?
宋小珍介紹,這些變化不僅可能會帶來老年人心理上的反應,如焦慮、抑郁、對生活失去興趣等,甚至還可能出現一些軀體的不适,比如食欲下降、腹瀉、便秘、頭暈乏力、全身疼痛等。
而且軀體反應與心理反應往往相互聯系、影響,以及互相加重表現。
那該怎麼辦呢?宋小珍表示,老年人和子女都應做出以下應對:
老年人自我應對:
● 調整心态,正确客觀面對衰老。
● 及時識别軀體或心理反應,積極表達自己,通過傾訴緩解負面情緒。
● 疏洩情緒,比如通過哭泣、寫日志、寫詩、寫文章等形式。
● 轉移注意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 加強學習。堅持每天讀書看報,學習新事物、新知識,使自己能夠适應社會發展,與時俱進。
● 堅持鍛煉。強壯的身體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積極的情緒。
● 參與社會交往。聯絡老朋友,認識新朋友,積極參加老年大學、老年活動等,消除孤獨感。
● 尋求支持。遇事不要一個人扛,必要時還可以前往正規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家人如何應對:
● 陪伴老人。子女或家人要盡量多找時間陪伴老年人,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态,多和他們聊聊天兒、多傾聽他們的訴說。老年人說話往往很啰唆,子女或家人要接納他們,認真傾聽,不要表現出不耐煩。
● 尊重老人。遇到事情應該多和老年人商量,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樣老年人才能感受到被子女所用,才能感受到他們的價值感。
● 鼓勵老年人養寵物。照顧寵物可以轉移注意力,讓老年人有事可做,老年人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可以釋放自己的愛心,讓自己有精神寄托。
● 鼓勵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種花養魚、買菜做飯、畫畫下棋等,既可以消除孤寂的感受,又可以減緩社會功能衰退。
04
如何才能和家人有效溝通?
華西心理專家:給你2招!
宋小珍表示,溝通其實是人與人之間雙面的行為。所以在一個家庭裡面,各個層次我們都需要去溝通。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溝通呢?
傾聽,不要打斷
傾聽,就是說我們要認認真真地去聽對方在說什麼。
有些老年人其實隻是想說給你聽一聽,他也知道解決不了多大的問題,但是他就是想說出來,不管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他都想說出來。此時,當兒女認真聽了,他會覺得就很舒服。
但如果在這個時候被打斷了,他會覺得沒有被尊重,沒有被關心,沒有被關愛。
老年人對待年輕人,也是一樣的。
溝通的環境和場景,很重要
文章開頭的網友也嘗試過靜下心來和父母溝通,但收效甚微。
宋小珍表示,其實大家不一定非要和家人推心置腹,以溝通為目的去溝通。
隻要是在一些輕松的環境下,甚至是在吃飯的情況下,就像朋友相處一樣去聊天,聊着聊着的同時傳遞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是可以的。
最後,宋小珍表示,其實85%的老年人都是比較健康的,因為确實到了老年期,會有一些因人而異的變化。
但還有15%的老年人,會存在一些心理相關的問題,比如說老年抑郁、老年焦慮、老年癡呆,或者是雙相情感障礙等。
那我們作為兒女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去評估一下。比如說從他的行為、語言、情緒等等。
如果老年人在家裡面活動減少,天天在家都不願意出門,睡覺睡的也不好了,然後每天都覺得開心不起來,吃飯也不吃了,吃了也不消化,身體這樣那樣的不舒服,這痛那痛……
就要觀察是否需要進一步做檢查,看看是不是出現了心理情緒方面的問題。
今天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天
明天我們将迎來新的一年
2021,留一點時間
和家人一起
采寫/編輯|豆豆 制圖|junru yun
圖|123rf等
監制|Mkiki
審核|藍岚
本文為「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原創,未經授權禁止全文或部分轉載。如需授權請(028) 8129 183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