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限制朋友圈三天的人是什麼心理

限制朋友圈三天的人是什麼心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23:25:17

限制朋友圈三天的人是什麼心理?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限制朋友圈三天的人是什麼心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限制朋友圈三天的人是什麼心理(朋友圈對你僅三天可見的人)1

限制朋友圈三天的人是什麼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年少時的我們,也會有什麼喜怒哀樂就一股腦發在社交平台的經曆,剛開始總是滿懷期待,想看有多少人關注着自己,後來才發現自己不是主角,甚至淪為别人的配角,積攢了足夠多的失望後,逐漸屏蔽了手機消息,索性将朋友圈設置了時間限制。

千萬别撩那些,朋友圈對你僅三天可見的人。

為什麼不要和朋友圈僅顯示三天的人接觸太深。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線上溝通已經成為主流,包括線上會議、線上課程等, 人們簡單地通過一部手機就能建立親密關系。

其中朋友圈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敲門磚,可以搭建深入了解的橋梁,通過半年的朋友圈大緻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情秉性,未來面試也會納入朋友圈的考核,可見朋友圈的鍊接作用之大。

當你對一個人産生興趣時,點開朋友圈,卻發現隻有“僅三天可見的字樣”和一條冷冰冰的橫線,内心僅有的熱情和勇氣也瞬間化為泡影。

這類人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希望别人關注他的生活,他們隻想呆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裡,不願去面對外界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感情,他們不值得深交,這類人大緻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心思敏感,注重隐私的人

這類人的心理獨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和不默契的人說半句都是廢話,他們天生就不喜歡研究情緒價值或心靈真理,因此也不善于語言表達,是語言上的“矮子”,行動上的“巨人”。

比如九型人格中的“觀察型人格”,他們的側重點在于學習知識,追逐智慧,平時愛好思考,處理邏輯問題。

這類人遇事非常冷靜,是九型人格中最沉穩的一類人,他們甚至能在領導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冷靜分析,有條不紊地給出解決辦法。

或許正是這種“與人隔絕”的狀态造就了他們的事業天賦,這種人很少發朋友圈,也很少會和别人在朋友圈互動,因為他們并不好奇别人的生活,隻關心自己的認知世界。

其實這類人也非常缺乏安全感,從馬斯洛理論來講,隐私是滿足生理需求後,在安全需求階段産生的一種心理需求,他們過多的停留在這一階段,導緻無法往上形成穩定的社交關系,而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在于“自我暴露”程度,也就是所說的隐私洩露。

形成該性格的原因主要在于童年,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很小就遭到外界侵犯,于是選擇封閉自己,減少與他人的接觸,來保護最基本的私人空間,慢慢長大形成了過度封閉。

遇到這類人,還是盡可能地少“撩”,不要以為他們正在黯然神傷,渴望有人走近。

此時微信對面的人很可能正在雄心勃勃地策劃工作方案,謀求職業規劃,如果你不是那個“唯一”的人,還是就此收手吧,不要再徒勞無功,因為你很難走進他的内心。

第二種:成熟的人

這類人和第一類人的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内心不再年輕了,玩過了暧昧的套路,盡管被撩後有些許心動,或是知道不可靠或是早被傷了心,明白做好自己才能吸引更優秀的人。

通常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說明他們大部分的狀态在現實生活中,極少在網絡上尋求存在感,踏踏實實地完成目标和計劃,維系一兩個關系不錯的朋友就不錯了,平時有事就相互發消息。

朋友圈動态可能沒有在他們的生活範圍内,如果你遇到這樣一個人,想要通過線上走進他的生活,難度會非常大。

除非你們是線下認識的,想要走進他的心,就必須在實踐中出發,在他的人脈圈子中去打聽去學習,絕不能通過社交網絡揣摩試探,因為這在他們眼裡可能是小孩子的遊戲。

面對優秀的人,想要“撩”到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心态還沒有對方沉穩,勸你就此放棄,如果你願意做出挑戰,就要下定決心,因為成功後你的生活狀态也會被他影響發生質的改變。

第三種:孤獨的人

這類人涵蓋很廣,可能包括了第一類和第二類人,但大部分人是封閉自我的人,遇到了挫折和打擊就斷絕與外界的聯系,縮在陰暗的角落不願走出來,他們既不會像第一類人一樣在事業上取得升華,對過去的不堪進行補償,也不會像第二類人一樣熱愛現實生活,努力活在當下。

他們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第一種情況,堅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筆者之前遇到一個“話唠”朋友,表面上活潑開朗,實則陰暗至極,明明有很多優點,偏偏認為自己是個“爛人”。

如果你要“撩”這樣的人,還是就此放棄吧,因為你不清不楚的暧昧可能會讓他再次陷入黑暗,如果足夠喜歡,也需要你自身内心有足夠的“陽光”,否則很可能被他拖向深淵。

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常說的渣男渣女,各位朋友不要以為這是個案,大多數朋友圈顯示三天可見,确實是對所有人設置的,如果你遇見了一個高顔值的人,他們的朋友圈僅顯示三天可見,就要格外小心了。

因為這是他們的撒網套路,永遠不把最真實的自己暴露出來,意味着内心積蓄了足夠多的負能量,等到“魚兒”上鈎,就會對這群人進行報複型情感欺騙。

可能屏幕前的你還覺得對方朋友圈不花枝招展,抱着一顆聖母“拯救”心态試圖走進對方的生活,不過不好意思,他們可能要對你進行“被動攻擊”了。

要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渣男渣女都樂于展現,善于糖衣炮彈的轟炸,他們也可能是潛伏在黑暗裡的獵手,等待着你跌入溫柔鄉陷阱。

多去和自己同頻并了解的人交往,是對自己期望和感情的負責,神秘感總讓人愈發不能,可是獵奇心理也會讓你誤開“潘多拉盲盒”,不要企圖去做拯救别人的聖母,撩人要挑對象,總之不要因為好奇心跌入别人抛給你的陷阱。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