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不休,終于在今天完成了《管晏列傳》,長長地籲了一口氣,真舒服啊!
但即使到最後一句話,也仍然有可能碰到絆腳石一樣的字。這不,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就有一個“而”字,讓我頭痛不已。
《管晏列傳》的最後一句話是:“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其中,“而”字是什麼意思呢?
遍查幾本虛詞詞典,均列明“而”字隻能作代詞、連詞和語氣詞。一項一項翻找,竟然沒有一個義項合乎文義,真傷腦筋啊。
先解決其他的字。“假令”,假是假設,令是假使,大概屬于同義連文表強調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假如”或“假設”的意思,查證可知,“假令”是個複合虛詞,作連詞用,表假設,可譯為“假如”;
“在”字呢?很常見,但這裡是動詞“存也”,即“活着”的意思;
最後,我在陝西師大編撰的《古漢語虛詞用法詞典》P108發現:“而”可作副詞,意為“尚且”。例句:《韓非子》“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譯為“他兒子(的肉)尚且忍心吃,還有誰的肉不忍心吃?”
那麼,這句話是否可譯為“假設晏子尚且活着”?意思似乎還是有些擰巴。
再查,商務印書館《虛詞诂林》P245注:而,猶“猶”也。“猶”作副詞,有“仍然”、“還”的意思;
那麼,這句話譯為“假使晏子還活着”,意思就比較妥帖了。
“餘雖為之執鞭”這句比較容易理解,其中,“雖”字後所述不是事實,馬遷沒有為晏子趕過車,故應譯為“即使”。倘若馬遷真的為晏子趕過車,則應譯為“雖然”。
接下來,“所忻慕焉”是什麼意思呢?
雖然我知道這肯定是“所”字結構,但感覺很怪,似乎缺少什麼。左思右想,這個句子應該是有省略成分的,不然,不可能突兀來個“所”字結構。
這句話應該是承前省略,即“(為之執鞭)(亦餘)所忻慕焉”。
這樣,這句話可譯為----假使晏子還活着,我即使替他揮鞭駕車做車夫,(這也是我)所高興且仰慕的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