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我們還不懂婚姻的時候,我們已進入婚姻
在我們還不知如何做父母的時候,我們已成父母
可以學習了解孩子
更主要的是了解我們自己
因為隻有懂得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孩子
《童年的秘密》讀書專欄第六天
作者簡介
第二部 新教育
第一章 教師的任務
本章明确指出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任務。
本章有兩節内容。
第一節 認識兒童
本節從兒童的角度,指出教師要從兒童的行為理解兒童的心理,并提出教師的任務。
一.教師應對兒童有以下的認識:
1.兒童擁有微妙表現的心理生活,大多數會被他的環境所顯現。
2.正确認識成人與兒童的沖突。
兒童發脾氣、任性、偏常行為是對不相容的環境的防禦機制。
是反映兒童心理生活發展受到阻礙。
是兒童自我實現的不斷努力的表現。
二.教育的任務
1.認識兒童,給予充分發展,擁有自由。
認識兒童意味要熟知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自由意味着一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實際上是要探索自己想知而未知的東西。
堅持這條原則,所有的教育努力進入有序的狀态。
三.教育的基本目的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
首要問題是解決兒童的生活方式,即兒童生活。
為兒童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具體有:
1.障礙物必須減少到最少。
2.為有助于兒童能力自由發展的活動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3.成人适應兒童的需要。
注意兩點,第一不要阻止兒童獨立活動。
第二在兒童沒有提出幫助的情況下,不要代替生長和發展所必要的活動。
第二節 精神準備
本節主要強調教師應具備的品格和專業知識。
一.教師應具備的專業。
教師應具備關于兒童心理或教學方法和矯正的理論知識。
二.教師應具備的品格。
自我修養,除掉壞脾性。
1.教師訓練的由發點和目的是讓教師具有謙遜和慈愛的品格。
教師要盡力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意志中的一些缺點,并克服這些缺點。
當由于自己的缺點而遭受指責時,能自動反省并克服缺點。
2.壞脾性指驕傲、貪婪、淫欲、發怒、酗酒、嫉妒、懶惰。
3.壞脾性對兒童的影響。
兒童相信成人所告訴他們的任何事情,對指責他們的一切感到内疚。兒童行為的動力可能會變成彌補内疚,而非出自内心熱愛。
長期的情況下,兒童會變得抑郁甚至心理畸變。比如:膽怯、說謊、任性、無理取鬧、失眠和恐懼。
4.教師應特别注意的地方。
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兒童。
牢記教師的使命,具有真正教師的準備去教育兒童。
個人理解:
本章雖是要求教師的,同時也是要求家長的。
家庭教育是根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原文:
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必須贊成兒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們必須避免評判兒童,或者我們可以忽視他的智力和情感的發展。完全相反,教師必須牢記他是兒童的一位真正教師以及他的使命是去教育兒童。
個人理解:
成人用自身良好的品格和智慧引導、幫助兒童,而不是放任自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