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汪峰發行了他音樂生涯第十二張專輯《果嶺裡29号》。這是一張繼2000年《花火》後,汪峰又一次全部包辦詞曲創作編曲的專輯。其中主打歌《那年我五歲》《時代的标記》等已被衆人熟知。但有首小編認為好聽也是最有意義的作品《寂靜的午後》,知道的人卻不多,而這首歌卻是最應該被傳唱的。
《寂靜的午後》平靜的情緒表面下深藏着一種跌宕起伏的激情,所使用的音色凸現了英式搖滾的氛圍。讓作品的美感顯得更加與衆不同。
第一段主歌,汪峰通過場景描寫展開了一副有點凋零的北方都市的秋日景象。當下的中國是日新月異的,表面看像一座欣欣向榮的天堂,可在汪峰眼裡,卻帶着一種滿目瘡痍的繁華。
社會發展都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城市化進程中,收獲了繁榮,卻也充斥着貧富差距的懸殊,可怕的霧霾和擁堵,網絡時代傳播着真實和各種編造的謊言,更不用提讓人膽戰心驚的高房價。如此環境下,人們來不及去思索和享受,隻能被時代驅逐着,掙紮着往前走。
前幾天汪峰訪談裡說過,他是擁抱這時代的,可并不意味着完全認同這個時代。他無意與世界為敵,但從不放棄思辨式的批判。汪峰是清醒的,所以在鋼琴與弦樂的交融中,他對自己和對衆人進行了一種良心上的拷問:"這個世界會更好嗎?這個世界會更糟嗎?"
但汪峰并沒有繼續沉浸在當下的國度裡,而是越過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在第二段主歌裡,寫下了四個常見外國男性的名字。但他們卻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美國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美國意象派詩人威廉卡洛斯和法國考古學家亨利羅特。
汪峰截取了他們的四段人生經曆,展現了中産知識分子兩種不同生活形态:拼命的享受所剩不多的青春歲月以及通過精神上的忏悔和救贖,找到人生更高的價值和意義。
顯然,這兩者是汪峰心中比較理想的人生狀态。人不能成為金錢和物質的奴隸,要學會享受生活,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人們依然在塵世中浮浮沉沉,患得患失,找不到靈魂的歸宿。所以在小調搭配的進行曲節奏下,汪峰隻能不停的無奈的發問:我們該怎麼辦?你的美好會到來嗎?這個世界能更好嗎?
《寂靜的午後》全曲洋溢着知識分子的憂思和浪漫情懷。"這個世界會好嗎?",是梁漱溟一百年前留給我們的問題,至今也沒有明确的答案,而汪峰繼續叩問着,寫出了這個時代最後的挽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