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語句靜以修身

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語句靜以修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23:28:00

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語句靜以修身?文/民生周刊先見之明是智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語句靜以修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語句靜以修身(夜讀諸葛亮人需有三)1

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語句靜以修身

文/民生周刊

先見之明是智慧

範晔在《後漢書·楊彪傳》中有一段話。

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楊彪,漢末三國時代重臣,他兒子楊修得罪魏王曹操被殺,後來曹操見了他問他為什麼變得很憔悴,楊彪回答了上面那句話,意思是恨自己沒有管教好兒子,又思念疼惜自己的孩子。日磾即西漢時名相金日磾,他兩個兒子胡作非為,金日磾發現了苗頭就果斷處死了這兩個兒子,從而使家族沒有被他們拖累。

人生路總是布滿荊棘,先見之明不是說對人或事一定要提前采取極端做法,而是用來幫助我們趨利避害,尋找機會,減少路上的阻礙的途徑。

先見之明是能見微知著的智慧,善于通過細節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向,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為人還是處事,眼光都需要長遠,需有預見性。

聰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準,高明人看得遠。

缺乏遠見隻能看到眼前,而有遠見的人能看到将來可能存在的機會,并積極做好準備,所以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二人進行了一番對話。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将安出?”

在與劉備的對話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給劉備指出了一條“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之路。

隆中對策的故事還衍生出了一個歇後語: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有先見之明的人有格局有遠見,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綢缪而不是亡羊補牢。

自知之明是修養

“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但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心。”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沒有全能型的人才,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

生活中許多人都容易高估自己,他們認為别人的成功隻不過是碰到了好的機遇或是得到了伯樂的賞識,要知道無論是運氣還是賞識都需要實力。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陳壽在《三國志》中用一句話概括諸葛亮領兵北伐,“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

北伐失利雖不能歸咎于諸葛亮一人,但陳壽認為諸葛亮對此有很大責任。

據《漢晉春秋》記載,孔明首出祁山兵敗後,有人勸他再次發兵,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說蜀軍在祁山和箕谷,都比魏軍多,可是還是不能擊敗敵軍,卻被敵軍打敗,原因不是因為兵少,責任隻在一個人身上。

後面還有一段話:“今欲減兵省将,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将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

意思是說,現在要精簡兵将,處罰有過失的人,總結教訓,改變策略為将來做準備,如果不這樣,兵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是他在總結這次失敗的經驗教訓。“在一人耳”此一人為誰?孔明自己是也,可以理解成諸葛亮在做自我批評。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隻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揚長避短,才能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正确定位。

知人之明是成熟

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

知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蘇轼曾說“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幫助我們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靈相契的朋友。

知人之明是一種成熟,是經驗的積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會僅憑别人的一面之詞、自己的一面之緣就對他人下判斷。

諸葛亮寫過一篇文章《知人性》,文中提出“知人七法”。告誡将帥想深入了解一個人,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觀察其本性。

諸葛亮一生識人的最大收獲恐怕就是劉備。劉備生性良善,“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正是看到了劉備的這份良善,諸葛亮才甘為其驅使。

人生就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也許途中你會遇到暫時的黑暗,記得帶上三盞“明”燈上路,以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照亮前進方向,走好人生道路。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