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最著名的故事除了“範進中舉”外,就是“兩莖燈草”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為惦念着“兩莖燈草”的浪費,而遲遲不肯閉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形象。然而,嚴監生隻是對自己吝啬而已,對别人都很大方。他的哥哥嚴貢生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壞蛋,借用一句話來形同,那就是“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人”。
在整個《儒林外史》中,他是當之無愧的卑鄙無恥第一人。
嚴貢生名叫嚴大位,字緻中,是個貢生。所謂“貢生”,是明清時代從各地秀才中挑選的成績優異者,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當然也可以不去),算是地方紳士,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可以當官了。
嚴貢生在範進中舉後去拜訪老師湯知縣時出場,他“方巾闊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絡腮胡子”看起來很有氣派的模樣。他跟初次見面的範進和張靜齋誇誇其談,說自己很牛,湯知縣對他那是極為欣賞、另眼相看。并且大誇自己:
“小弟隻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裡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存絲半粟的便宜,所以曆來的父母官,都蒙相愛。”(大家一定記住這句話,對比一下他後來的行為。)
随後湯知縣出場,在宴請了範進和張靜齋之後,便遇到兩個鄉民喊冤告狀。他們狀告的不是别人,正是嚴貢生。
第一樁案子是豬的糾紛:嚴貢生家有一口剛下的小豬,吃飽了出去溜達,走進了鄰居王小二家。王小二急忙把小豬送還給嚴家,不料嚴貢生卻說,豬到了别人家,再送回來,那是特别不吉利的事情,非要八錢銀子強賣給王家。王家無奈,隻好買下了這口小豬。沒想到等到這豬養大養肥之後,竟然又錯走到嚴家去——嚴家随後把豬就扣留下了。王小二的哥哥去要豬,嚴貢生卻說這豬本來就是他家的,如果要帶走,必須拿幾兩銀子來買。王家沒錢,争執中,嚴貢生的幾個兒子将之痛打一頓,打折了腿,王小二于是前來喊冤。
第二樁案子是借錢:鄉民黃夢統去年缺錢,打算向嚴貢生借20兩銀子,每月三分利錢。寫好借條後,還沒拿到錢,黃夢統遇到一個肯借錢不要利息的朋友,便沒再去嚴貢生那拿錢。半年後想起借條還沒要回,便去嚴家讨要。不想嚴貢生卻依舊跟黃夢統要這幾個月的利錢,說是他寫了借條又不來拿錢,耽誤了自己銀子借給别人的利錢。黃夢統自覺有錯,情願送禮請客,但沒借錢還給利錢實在太虧。不料這嚴貢生卻堅決不同意,直接将黃夢統的驢子和米袋子都扣住不給。
兩件案子都是嚴貢生無理,湯知縣聽了立刻大怒道:
“一個做貢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鄉裡間做些好事,隻管如此騙人,其實可惡!”
當即他接了案子,派差人去傳嚴貢生——人家湯知縣跟他毫無交情,全是嚴貢生的自我吹噓。嚴貢生得知後,吓得“一溜煙急走到省城去了。”差人找不到嚴貢生,找到了他的弟弟嚴監生。嚴監生膽小怕事,無奈之下自己出了十幾兩銀子,賠了苦主,幫哥哥了了這兩樁官司。
嚴監生去世後,嚴貢生回到家,也不着急奔喪,直到嚴監生妻子趙氏送來兩套衣服和二百兩銀子,才姗姗而來,在靈前“幹号了幾聲”。知道弟弟替他出錢擺平了官司,還不感激,繼續吹噓說,都是我弟弟太軟弱,這要是我在家,跟湯知縣說說,就能把王小二和黃夢統那兩個奴才打斷了腿……
嚴貢生的故事還沒有完,他繼續上演着厚顔無恥的戲碼。
嚴監生死去後不久,唯一的兒子又夭折。趙氏打算過繼嚴貢生的小兒子,給在省城的嚴貢生送信。嚴貢生帶着新婚的兒子兒媳回來,雇了兩隻大船,講好價錢是12兩銀子。一路無話,眼看要到地方了,嚴貢生忽然暈倒了,讓人拿出一盒雲片糕吃。吃完後故意将剩下的幾片放在夾闆上,偷眼看到掌舵水手拿着吃了,也不言語。等到船靠了岸,要付船錢的時候,他忽然問仆人,我吃剩下的藥哪去了?仆人說,哪有什麼藥啊?掌舵的說,是不是那雲片糕啊?我看您放在那兒以為您不要了呢,我就吃了。嚴貢生聽了,立即大怒,什麼雲片糕?那是我的藥!我因為有個暈病,所以花了幾百兩銀子配的藥,這裡有張老爺在上黨做官帶來的人參,有周老爺在四川做官帶來的黃連,你卻全給吃了!說着便要命人将掌舵的送到衙門,最後在衆人的求情之下,掌舵的隻能來磕頭賠罪,自然這船錢嚴貢生也是不給的了……為了省下船錢,這份處心積慮的算計,也算是沒誰了。
嚴貢生回到了家,不同意趙氏過繼自己的小兒子,要她過繼自己已經成年結婚的二兒子。不僅如此,他還不承認趙氏的太太身份——他說趙氏是妾扶正的,不能當家。要趙氏搬出正屋,自己獨占弟弟辛苦積攢下的家産。趙氏被逼無奈,隻能再向官府喊冤。湯知縣一看又是嚴貢生,本來就讨厭他,加上自己的母親也是妾,所以旗幟鮮明地支持了趙氏。嚴貢生沒占到便宜,哪能罷休,他又到府衙裡上告,知府也給駁回了。他又到省城告狀,再一次被駁回。他竟然跑到了京城,冒充是周進的親戚,想讓周進幫他奪回家産。不想周進根本不認識他,拒絕了他的求見。
不過嚴貢生臉皮很厚,他賴在京城不走,時常糾纏周進和範進,不知道他使了什麼無賴方法,最終按照他的意願立了他的二兒子作為嚴監生的嗣子,而趙氏,總算被承認身份,分得了嚴監生的三分家産,自己過日子去了。
這是嚴貢生的故事,雖然帶着方巾,滿口仁義道德,鄉規大禮,卻是個唯利是圖、锱铢必較、厚顔無恥的小人,就如湯知縣所言,這樣的人混迹儒林,簡直就是知識分子的恥辱。
隻是,這樣的一個嚴貢生,卻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過得不錯,差不多的便宜都讓他占到了。類似嚴貢生這樣的人,生活中也不少見。他們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一點虧不肯吃,有點便宜千方百計都要占,還理直氣壯,讓人厭煩惡心的同時也無可奈何。
他們的言行固然讓人不齒,可我們也應該從這些人身上學習借鑒點什麼,才不白白讀書:
第一,要臉皮厚一點。我們不能學嚴貢生那樣胡攪蠻纏、厚顔無恥,但至少可以在生活職場上不要過于自尊,該講理就講理,該較量就較量,别總是“不好意思”,然後自己獨吞委屈。
第二,心理強大一點。壞人都心理強大,人家嚴貢生不怕輿論指責,也不在乎自己吹噓露餡。時常我們遇到挫折、遭逢誤解時,也要心理強大一點,别輕易就受傷,那樣隻能傷害自己,反而便宜了壞人。
第三,要有一種自信。盡管在與弟媳争奪财産中,從縣裡到府裡再到省裡,都判他輸了,但人家嚴貢生就是認為自己有理,千方百計來到京城,賴着範進和周進,最終心願得償。人家無理都有這般自信,我們更要一種堅持和自信,也許成功就在前方不遠處。
嚴貢生當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小人,但我們讀書,不僅是為了痛恨和鄙薄,更是為了了解曆史,印證生活,進而豐富我們的認知,提升我們的智慧。這才是讀書給予我們的啟發與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