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為什麼不要納妾

王安石為什麼不要納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4 18:29:41

王安石為什麼不要納妾?兒子還沒死,王安石為何就迫不及待地逼兒媳改嫁?王安石讓兒媳改嫁,其子悲痛欲絕,老百姓為何卻拍手稱快?俗話說,甯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王安石為何強行拆散兒子兒媳?,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王安石為什麼不要納妾?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王安石為什麼不要納妾(俗話說甯拆十座廟)1

王安石為什麼不要納妾

兒子還沒死,王安石為何就迫不及待地逼兒媳改嫁?王安石讓兒媳改嫁,其子悲痛欲絕,老百姓為何卻拍手稱快?俗話說,甯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王安石為何強行拆散兒子兒媳?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人們都不會輕易去幹“拆廟毀寺”之事,因為,“拆廟”是件大不敬的事情。而比“拆廟”更讓人不齒的是,就是破壞他人婚姻,因此,即使是碰到感情非常不好的夫妻,人們也是“勸合不勸分”的。所以,才有了一句流傳久遠的老話,叫“甯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然而,在理學思想昌盛的北宋時期,卻有位著名的公知人物,就幹了件“破壞他人婚姻”的惡事,而遭受“拆婚”之痛的受害者,竟是他的親兒子。這位著名的公知,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共有三子三女,其中,有一對子女出生不久就早夭了,活到成年的隻有兩子兩女,其中,與王安石最投緣、與他才氣最相近的,就是他的長子王雱。

王雱出生于1044年,王安石時年23歲,兩年前剛中進士,時為淮南節度使判官。史稱王雱幼時就非常聰明,是個好學青年,20歲前已著書數萬言。治平四年(1067年),時年23歲的王雱考中進士,其後,被分配到旌德(今安徽旌德縣)縣任縣尉。

王雱與其父王安石不一樣,是個不安于現狀的人,縣慰這樣的芝麻綠豆官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的抱負是心懷天之志,生而是要為全天下人服務的。為了盡快得到提拔重用,他積極為朝廷建言獻策,短短的幾年内,他就向朝廷上交策論三十餘篇,縱論天下大事,抒發胸中抱負。期間,也沒放松學術創研,工作之餘,撰寫了《論語解》、《孟子注》、《新經尚書》、《新經詩義》、《王元澤爾雅》、《老子訓傳》、《南華真經新傳》、《佛書義解》等專著,一時聲名鵲起,與王安禮、王安國并稱為“臨川三王”。

王雱的努力沒有白廢,在鄧绾、曾布等人的推薦下,王雱受到宋神宗趙顼的賞識。趙顼專門召見了王縣尉,覺得這個小王的胸中确有錦繡,于是,提拔他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并受诏撰《書義》、《詩義》。熙甯九年(1076年),32歲的王雱完成了神宗交辦的任務後,又被擢遷為龍圖閣直學士。但是,王雱并沒有赴任,不是他不求功名富貴,而是他難以履職,因為,他病了。

王雱之病有異常人,他病的不僅僅是身,更是心。因為,王雱雖然才華出衆,但是,情商卻低,與官場中人很難相處,慢慢地,就患上了疑心病,也就是抑郁症吧。病情嚴重時,他就像個瘋子一樣,很難控制自己。

在單位與同事不能和平共處,病退回家後,與家人也難相處。閑居在家的日子裡,王雱看誰都不順眼,尤其是對于妻子龐氏,他怎麼看,她都像是在綠自己,就連自己親生的兒子也充滿了懷疑,“以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于是,那個可憐的孩子,來到人世間還沒享受到父母之愛,很快就被他這個瘋爸爸給折磨死了。遭遇喪子之痛的龐氏有苦不能訴,隻能是躲進房中,每天以淚洗面。越是這樣,王雱越懷疑她在外面有相好,天天哭喪個臉,是在嫌棄自己,于是,家暴就成了他的必修課。

作為父親的王安石,将這一切看在眼裡,痛在心中。此時的王安石非常矛盾,在擔憂兒子病情的同時,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兒媳,長此以往,兒媳也會像自己的孫子一樣,遲早會被自己的瘋兒子給折騰死。為了讓兒媳早日脫離苦海,便做主強逼着王雱與龐氏離了婚。

在當時,女子遭夫家休妻,在人前是很難擡起頭來,因為,一個婦人,如果沒有犯錯,夫家是不能随便悔婚。因為龐氏在王家沒有犯任何錯誤,王安石不願意讓龐氏背上被休掉的惡名,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王安石又親自為龐氏選擇了一位好夫婿,相當隆重的将王雱妻子龐氏“嫁”了出去。這就很多史書中記載的“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婦”。王安石此舉,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成為傳頌一時的美談。在那個時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懷與大義,實在難得。

子夭妻嫁不久,王雱于熙甯九年(1076年)抑郁而逝,年僅33歲。王雱病逝,朝廷特贈其為左谏議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又被追封為臨川伯。這也算是對一代才英年早逝的一份安慰吧。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