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慶團圓# #中秋賽詩會#
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沒回家過中秋節了,在我的印象中,過中秋節好似還是少年時的事情,還算記得清楚的,是每當玉盤高挂的夜晚,母親就會在天台上擺滿各種祭祀的物件,我和弟弟們在一旁看着,偶爾搭把手,忙,卻也快樂。
在南方地區,我們把月亮叫做“月娘”,這大概就和太陽公公一樣,算是配了對,小時候調皮,望着“月娘”總是會指着她:“好圓啊”,而母親每次都會對我說,不能指月亮,要不月娘會割掉我的耳朵的。
聽到這些吓人的話,我也不敢再指“月娘”,即使後來知道,就算指了月娘,她老人家也不會為這點小事計較,真的割掉我的耳朵,不過每次心裡泛有這種小念頭時,母親的話就不合時宜地回響在我的耳邊,或許是出于敬畏,也或許是覺得沒必要,所以也不會去指了。
等到我長大,離開了家,慢慢地回家的次數變少,也變得淡了,似乎不再像剛離開家時那麼思念了,基本上每年隻有國慶和過年會回去,其他的節日都留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城市,用着家裡寄來的月餅和茶葉,一個人把儀式感過足就行了,每次我的借口都是一樣:“假期太短,回家不劃算”,而母親每次都會附和我幾句,理解我這選擇不回家的精打細算。
說起來,小時候的我覺得中秋也不過就是一個節日,沒什麼特别的,我的家是一個民風淳樸、崇尚祭祀的地方,母親一年到頭做得最多的事大概就是拜祭了,祭神、祭祖先、祭萬物,每次祭完我和弟弟們都有一大堆東西可以吃,所以每年的祭祀節日,我并沒有覺得中秋有什麼不同于其他節日的地方,月餅其實和餃子、粽子一樣,都是應節而吃的東西罷了。
到癡長一些,我對中秋的情感又添了一層莫名其妙地抗拒,原來的中秋節起源,是跟後羿、嫦娥有關,傳說遠古時期,天出十日,把天下曬得幹涸荒蕪,被巨大的熱量奪去生命者不計其數,大地寸草不生,河水幾近竭盡。
之後出現了一位力大無窮的天神後羿,他不忍看着民間疾苦,于是帶着妻子嫦娥下凡,用強弓射落九日,隻留下一日,照耀世人,自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後羿成為天下的王,受人愛戴,但此事也觸怒了天帝,因九日都是他的兒子,後羿和嫦娥從此被開除出仙籍。
後羿在人世間繼續行善,可他的妻子嫦娥卻忍受不了人間的無趣,一直想要回到天界,一次後羿造訪昆侖西王母,西王母送給了他一顆不死藥,吃了就能羽化成仙,後羿願意留在人間,把藥拿回來了卻沒吃,欲重回天界的嫦娥就偷吃了這顆仙丹,飛升成仙了。可是在到達天庭之後,神仙們都不待見她,玉帝也恨她,嫦娥無路可去,隻好流亡到冰冷孤寂的月亮,居住在廣寒宮裡。
而後羿并沒有怨恨妻子嫦娥,反而日夜思念她,仰望星空高呼妻子的名字,這時,後羿突然發現,在月亮中有一處曼妙的身影,像極了嫦娥,後羿立刻趕到後院,命人擺好桌子,擺出花果菜肴,和嫦娥對飲起來,發展到後面,就成為了現在祭月的中秋節了。
大概是覺得嫦娥一人在廣寒宮中孤獨寂寞,後世的人們就為她安排了一隻潔白純淨的玉兔陪伴,還有一位好朋友吳剛,設定的背景是他因犯錯而被罰砍月桂樹,樹是神樹,随砍随合,于是吳剛就一直砍下去,總的來看,嫦娥在月亮上也不會太寂寞了。
可畜生畢竟是畜生,玉兔雖然陪伴在嫦娥身邊,它的喜怒哀樂也隻能圍繞着主人嫦娥而運作,而在人世間癡癡等待的後羿,在廣寒宮苦苦堅守的嫦娥,在月桂下勤勞砍樹的吳剛,在那時的我看來,卻是充滿着愛不得、等不到、完不成等種種負面情緒,這也讓我對這個傳統節日的印象出現了偏差,一偏就是好幾年。
自古以來,月亮給人的感覺是很不好的,古今中外有很多關于月亮的故事和傳說,但大多都是屬于批評的一面,比如嫦娥和吳剛的傳說,月亮被當成了一個神仙流放地的存在,隻有犯了錯或無路可走的神仙,才會到這毫無生氣的地方,苟延殘喘。
古人的詩詞中有不少詠月的佳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辛棄疾《行香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轼《水調歌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詩人贊美月亮,但總是離不開愁、憂、孤、怨、離這些個框架,雖然月亮美、嫦娥更美,卻也始終籠罩了一層薄薄的憂慮氛圍,比不上名山大川、草木鳥獸,更别提與光彩奪目的太陽相比了。
甚至于一些疾病天災,也和月亮相聯起來,古人認為,像精神病一類的心理疾病,就是由月亮引起的,以及潮水的退漲、女性的月事,都和月亮脫不開關系,到後面,連帶和拜祭月亮有關的事物,也都有點變味。
吃月餅是中秋必備之事,相傳是由朱元璋開創的,在元末時,朱元璋在中秋當天,将起義字條塞進月餅之中,分發給衆人,約定起義,所以月餅雖然有着團圓的意味,卻又隐隐帶點刀兵之氣,還有現在應該不怎麼流行的“男不拜月”習俗,據說就是因為月亮上住的是嫦娥,而男子是不能拜祭女性的。
至于西方關于月亮的描述,不見得比我們要好,号稱西方兩大怪物的吸血鬼和狼人,它們都和月亮有關,尤其月圓之夜,是妖魅鬼怪亢奮狂歡的時候,而太陽則是它們最大的克星,太陽和月亮,正如太極的陽和陰、善與惡一般,太陽讓人尊敬,月亮卻使人讨厭,獲雨果獎的作品《怒月》,更直接了當地把月亮當作未來的流放殖民地和監獄。
在古文中,“月”字通“阙”字,“阙”也就是缺的意思,皎潔的月亮一年到頭都是殘缺的,隻有到中秋這天才圓滿起來,不像太陽,一年都是圓的,“天狗食日”的奇觀十幾年也才遇到一次,人人皆是好圓滿而惡殘缺,我想着大概就是對月亮偏見批評的原因吧!
可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它陰晴圓缺,始終就是那個月亮,它的光亮雖不如太陽,卻是在黑暗之中唯一的一處自然光亮,即使後面社會發展,我們有了蠟燭、電燈,可以照亮黑暗至形同白晝,可月亮還是高高地挂在那裡,不會去怨恨、也不會來争寵。
我對月亮的偏見持續了多年,還曾經和母親說,不喜歡中秋節,拒絕了母親要我回家聚聚的希望,現在想來,除了愧疚之外,我也找不到别的詞語來代替了,對于母親,我一直做不到“色難”的境界,自以為的孝順,不過隻是假裝感動了自己和旁觀者而已。
到後來,我突然發現,我并不是不喜歡中秋節,而是不喜歡回家,“月娘”并沒有對不起我,隻是我對家的感覺沒有了以前那樣的深厚,雖不至于完全湮沒,但像剛離開家時那樣,日夜思念回家,歸心似箭相比,在家鄉和城市之間的住所轉換,也變得越來越随意了。
而我所以選擇國慶和過年回家,是因為這兩個節日對我都有好處,一連七天的國慶空閑,如果不出門的話,我自問是無法忍受獨處在家的,而過年除了固定的辭舊迎新習俗之外,能收紅包是讓我感到還算遺留了童年氣氛的事,至于放鞭炮、看春晚,其實也可有可無。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味淡了,其實不止年味,中秋味、清明味也淡了,四大傳統節日除了端午有豪情激昂的賽龍舟比賽,還能牽動起我們的熱血略為之沸騰外,節日的氣息似乎越來越脫離開我們身邊,習慣了鋼筋水泥、熱衷于過洋節的我們,也好像與傳統節日格格不入。
我長大了,對家也遠了,過節的感覺也淡了,但歸根到底還是“心”的原因,外在的物質牽扯到了心态的變化,年輕時的大言不慚、長大後的現實生活、與人相比之下的不堪入目,這些都成為了我逃避回家的理由,假日短、不喜歡過節都不過是用來美化理由的自我安慰而已。
但,正如蘇轼所說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樣,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都喜歡圓滿,排斥缺陷,但正如月亮一樣,不管是圓滿還是缺陷,月亮始終是月亮,你也始終是你,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努力改正,總有能走到圓滿的那一天。
秋風襲人,萬物蕭瑟,自以為已經模糊的中秋節,此刻又清晰了起來。
中秋快到了,我也訂好車票回家,距離上次和母親見面已經過了有半年之久,不難想象母親的鬓角又增添了幾縷白發,曾經挺直的腰闆也彎曲了些,以往我會愧疚看到如此勞累的母親,但如今,我願意去面對,人在,家就在,家在,心就安了。
你要問我,那中秋的意義在哪裡?我不敢妄談意義,且大膽地認為,“月娘”鉚足了勁,在一年的唯一這一天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圓滿的月亮,隻希望一家人可以完完全全地團圓在一起,不求富貴、不拼前程、抛開煩悶,隻求一個最簡單的家人團圓,這“團圓”二字,大概也算是意義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