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農曆臘月廿二,太陽到達黃經315°,立春至。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節的更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春标示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農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
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
東風即春風,立春之日,和煦的東風來了,嚴酷的北風漸漸遠去。氣溫慢慢升高,冬天的寒冰逐漸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
蟄,蟄伏,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立春後五日,躲在洞裡睡覺的小蟲子因春天的陽氣初萌而慢慢地從洞中醒來,蠢蠢欲動。
三候,魚陟負冰
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嚴寒時潛在水底的魚兒,因感知天氣漸暖開始往上貼近冰面,魚兒們歡快地呼朋喚友,它們在潺潺流淌的水面上遊動,碎冰片夾雜其間,像被魚背負着一樣。
立春·花信
風有信,如期而來;花不誤,迎風盛開。
一候·迎春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白居易 《玩迎春花贈楊郎中》
二候·櫻桃
“流莺舞蝶兩相欺,不取花芳正結時。他日未開今日謝,嘉辰長短是參差。”——李商隐 《櫻桃花下》
三候·望春
“霓裳片片晚妝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将清露作芳塵。”——睦石 《玉蘭》
立春·習俗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禮記·月令》
在周代,立春日前三天,天子就會開始齋戒。三日之後的立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國都的東郊舉行迎春之禮。迎春結束回朝後,天子會對于公卿諸侯的一年以來的功績進行獎賞,并發布德教,惠及百姓。尤以農業為重,派遣農官教導百姓春耕之事。
另外,還會發布不少禁令:如在孟春之月(即立春、雨水期間),不可伐木,不可搗毀鳥巢,不可殺害年幼的動物,不可用母畜祭祀,諸侯之間不可興兵打仗……事無巨細,皆以仁愛為本。同理,在春夏生長之季,國家也不可能對死刑犯行刑,必待秋後問斬。
春夏秋冬,其政各不同。準确的說,不僅四季,十二月各有其政。這是順應天地之道,來治理國家,教化人民。如果在孟春行夏、秋、冬的政令,就可能導緻一些天災人害。
民間迎春:鞭春牛、祭句芒
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事物記原》
打春:從西周開始,漢民族就有迎春的習俗。如“打春”,或謂“鞭春牛”,立春前一日用鞭子抽打泥做的土牛,“出土牛以送寒氣”(《周禮·月令》),同時也是促春耕的象征。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人們争搶鞭碎後的土塊,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迎春:迎春活動還有祭春神句芒。立春前一天擡着句芒神像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即值歲神,主管當年之休咎)。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等活動。神像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争擲五谷。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貼“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吃春盤: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裡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吃春餅: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号春盤。”
吃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咬春(吃蘿蔔):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蔔,曰‘咬春’。”
立春 · 起居
人随春好,春與人宜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黃帝内經·素問》
經過一個冬天的閉藏進補,春天就是煥發生機的日子了,此時草木發芽,枝葉舒展,萬物欣欣向榮,人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亦是遵此而行。
昔程頤從宋神宗春遊,神宗折柳,程頤谏止,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拆。”折柳本無傷大雅,但恐傷了春天的生氣,不合時宜。
古人無論男女,成年後都要束發,以提醒自己要對自己的言行有約束、負責任。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到了春天,應盡可能不令自己的身形收到拘束,所以要“披頭散發”。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當立志,讓一年都過得有意義,不虛度。
春對應的“五常”為仁,正是天有好生之德。故人應順應天心,對待萬物亦當秉寬仁之心。不要殺生,多給予,甚至多說好聽的話,讓别人喜悅,自己也會開心。
春對應的五髒為肝,所以上述原則都是适合我們養肝、護肝的。反之,則會傷肝,肝不好會影響到膽、筋、眼睛、爪甲等器官組織,而且人的性情也容易要麼抑郁不樂,要麼暴躁易怒。
春天沒養好,夏天就熱不起來,就是因為“春生”不足,“夏長”就缺貨。這些人很容易受寒着涼,腹痛腹瀉。
立春 · 飲食
春天的五味飲食原則——省酸增甘。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千金方》
從立春開始,春天的總體飲食原則是,少食酸味之物,而多吃味甘的食物。因為“肝德在散”,人應春氣,就要令自己的身心處于舒暢生發的狀态,就像樹木的生長喜歡暢達通達。而酸性收斂,不利于肝氣的生發,所以春天要減少酸味的攝入。
那為什麼要多吃甘味之物呢?甘入脾,而肝氣如果疏發太過的話,會導緻肝木克脾土,損傷脾胃。比如人在生氣發火的時候,就會肝氣大動,往往會吃不下飯,這就是木克土。
如果要助肝氣疏發,就要食辛味。所以,民間習俗立春日要“咬春”,即吃春餅,如果沒有春餅,就吃蘿蔔也行。“咬春”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春天到了,要切入春天的養生模式了,要和春氣相應。
面餅搭配五種辛味的菜,因為餅和蔬菜是放在盤子裡的,所以又名春盤、五辛盤。
五辛最早是“蔥、蒜、韭菜、油菜、香菜”,後來也有用芹芽、芥菜、蒌蒿、蘿蔔、姜、韭黃等。
立春·詩詞
東風送暖,春回大地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