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報道》雜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不少的“外來詞”。無論是從前的“巧克力”、“沙發”,還是現在的“臉書”、“推特”,這種詞彙上的更新演變正是源于文化間的交流。
今天,解讀中國工作室繼續推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節目《文明之約》第七集。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了愛爾蘭國立大學哲學系教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UNESCO Chair)榮譽教授傑拉爾德·西普利亞尼(Gerald Cipriani)來為我們講述“新”的故事。
《文明之約》第7集:《新的故事》,視頻觀看點擊這裡。
近年來,随着中外交流增多,中國與世界不同層面的對話令中華文化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傑拉爾德·西普利亞尼在歐洲和東亞教授藝術和文化哲學超過20年,多年來一直擔任各種學術機構和出版社的顧問、編輯與評論員。同時,他也是國際文化對話研究小組的創始主席,是同行評審的人文文化與對話雜志的主編,并與阿托·哈帕拉(Arto Haapala)合著了學術期刊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Phenomenology。
在提到國家間的交流對話問題時,西普利亞尼教授是這樣回答的:
我從不主張我們應該從某個标準出發擡高西方文明,卻從另外的标準貶低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我認為東西方文化間還是有着諸多相同之處的。
對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舉辦,教授表示非常認同:
我願再次提倡“對話”的理念。這種理念不是試圖利用其他文化或其他民族來增強自身,或者使自己淩駕于他人之上。恰恰相反,這種理念需要我們接受,勇于放棄唯我意識,以實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目的。反之亦然,其他文化也應該這樣做。
隻有承認我們能從差異中和彼此間學習交流互鑒,對話才能成立。同時,我們也期待其他文化和文明也能這樣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