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幅員遼闊,居住着漢、滿、回、蒙、朝鮮等多個民族。由于地理、曆史條件的不同,各地舊有的婚姻嫁娶的風俗也不盡相同。張家口地區的婚俗與山西接近,承德地區和唐山地區東半部的一些縣份與遼甯差不多。就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廣大平原地帶的漢族來說,其婚俗頗具河北特色。
這一帶的漢族群衆,舊時的婚姻多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兒女們一般是沒有選擇配偶權利的。雙方訂婚時,經媒人“丢訂物”,訂物多為錢财,女方向男方索“彩禮”。結婚時講究所謂“催裝禮”。
男方送龍鳳餅、肉、衣物等禮品,由媒人陪同送到女方家裡。女方要将嫁妝交媒人一同帶回家。當晚,請一位父母雙全、丈夫健在的婦女到新房中安放被褥。
娶親時以“紅”示“喜”,放鞭炮,打紅燈籠,還請儀仗隊和吹鼓手奏樂,新郎乘轎或騎馬,或坐車,到了嶽父門前,新郎被引至客房吃茶點。女方把插花戴到新郎帽子上,将披紅挂在新郎身上或轎前。新娘多穿紅綢衣服,頭戴紅花,臉敷香粉,唇抹口紅,在迎親曲中上轎。
有的轎後還系把水壺,不斷滴水,謂“長流水”,取兩家往來不斷之意。新娘娶回,要繞村串莊,不準走原路,謂“不走回頭路”。
新娘以紅綢蓋頭,下轎後同新郎拜天地。此日,親友都來緻賀送禮。這時請德高望重者念喜歌,歌詞都是吉慶的,諸如“新房一閃紅花開,家裡有金黃色鬥供龍牌”“相府門上挂彩綢,千金小姐配王侯”類。
人洞房之前,堂屋桌上放置核桃、棗、花生、栗子,取夫婦白頭到老、早生貴子之意。解放後,随着時代的前進,這些舊的風俗禮儀,逐漸消亡。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步被自由戀愛所代替。
大講排場,索要彩禮等現象日益減少。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隻要志同道合,就由其所在單位開證明信,到當地政府登記,結為夫婦。特别是近幾年,不少城鎮出現了集體婚禮,當地政府負責人作證婚人,既熱鬧,又節儉。
在農村,則提倡“男到女家”,時興了“女娶男”。
婚禮時臨時成立的管理機構頗有講究,将幫忙人員分為總管、照客、禮房、菜房、飯房、水房、打雜等”,寫好單貼于牆上,各人等各司其職,各司其責,做到忙而不亂。主人确定了總體花多少錢等大事後,一切權力交給總管。其中包括着許多管理學的精髓。
男方家的一位長輩和一位晚輩去娶親,晚輩手提花酒壇子和離娘肉(豬肉)。新娘上轎前請“全可人”
(丈夫兒女齊全的頭婚婦女)為其梳洗打扮,由兄長或叔、舅抱上車,新娘無論冬夏需穿棉衣褲,一手一雙紅筷子手握一根雙頭大童女倒,内放鋼蹦。 蔥。到男方家由“全可人”攙扶進屋,洗臉、梳頭、紋臉,洗臉水由童男晚鬧洞房,聽房兒。
舊時,結婚的年齡小沒人對聽其房内的動靜感興趣,長輩也要在其窗戶下豎把掃帚作象征。
新娘在婆家住七天,需由娘家人長輩搬回娘家住八天,俗稱“婆七娘八,越過越發”;若新娘在婆家住八天,需由娘家人長輩搬回家住九天,俗稱“婆八娘九,越過越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