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食品安全金字塔講解

食品安全金字塔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9:59

食品安全金字塔講解(條确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1

飲食安全的黃金定律

俗話說“病從口入”。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吃得不好,不但對健康沒有幫助,還有可能導緻疾病,所以飲食安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 8 條确保食品安全的黃金定律,可供您參考:

1. 食熟即食

食物一旦煮熟就應該馬上吃掉,而在常溫下存放了4~5小時的熟食則是最危險的。

2. 食熟方食

對于要煮了吃的食物,一定要煮熟透。所謂熟透,是指食物的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 70 度。

3. 選擇加工處理過的食品

例如,消毒牛奶、用紫外線照射過的新鮮或冷凍食品。

4. 保存食物時不要讓生、熟食接觸,否則容易造成污染,使熟食滋生有害微生物

5. 廚具、餐具要保持清潔

6. 烹饪之前應洗手

如果手有傷口,烹饪時應包紮好,避免與被加工的原材料接觸。

7. 避免昆蟲、貓、狗等接觸食物,以免其将有害微生物播散到食物上。

8. 飲用水和準備食物所需的水應清潔幹淨,如懷疑水不幹淨應把水煮沸或進行消毒處理。

吃飯要定時定量

我國傳統對一日三餐的安排為“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少”,這是有道理的。從時間上來說,一日三餐之間,相隔最好不要超過 5 個小時。這是因為:如果相隔時間過長,會使人産生饑餓感并體力不支。而相隔時間過短,又會使機體的消化系統忙于消化而産生疲勞感。

在我們的一日三餐中并不是僅僅考慮相隔的時間就夠了,還要考慮到機體的生物鐘,人體有固定的生物鐘活動規律,這其中包括了飲食規律。一般情況如下:

早餐的時間應該在早晨 7 點左右,且考慮到與前一天晚餐相隔時間較長,上午又是一個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早餐應保證量和質,也就是早餐要吃“飽”。

午餐應該定在 12 點左右,不需要像早餐那樣豐盛,吃到七八分飽即可,所以可以适當提高飯“質”,甚至花點時間享受一下飲食的快樂,也就是午餐要“好”。

晚餐的時間應該在下午 5~6 點之間,考慮到晚上 10~11 點就應就寝,因此要吃的少一些,古人推薦粥食一碗,或可稍配一些菜肴,也就是晚飯要“少”。

另外,要根據一天的營養需要合理安排飲食攝入量,而不是根據個人對食品的喜好程度。符合自己的口味則貪吃,不喜歡就不吃,這就違背了飲食規律中“定量”的要求。

多食多苦患

前人有“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之說,指出了攝食過多的具體危害,即“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吃得多,大、小便就多,身體容易發胖,飲食也不容易消化完全,晚飯吃得太多,還會影響睡眠。這是古人的金玉良言,也是大量觀察和實踐後的經驗總結,值得我們學習并用于膳食養生的實踐中。

其實人體自身是一個很嚴密的系統,每當我們進食到一定量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自然會發出信号,那就是“飽”感。我們日常隻要細心體會,自然會明顯感覺到,一旦“飽”感出現,那就是适量了,即使這時還有食欲,也應該及時停筷。如果出現“飽脹”“吃撐了”的感覺,那無疑是過量了。

當然,我們以上所提到的感覺,是針對沒有疾患的人群,如果是有明顯胃腸道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者因為其他系統疾病影響到胃腸道功能的,則不在此例。

少食增壽

“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的長壽經驗通過在現代研究已證實其科學性。

有人曾對1400名處于正常熱量供應狀況下的60~64歲的人進行了試驗研究,其中668人,每天吃 1~2 頓飯,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患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另外168人把同樣的飲食分為 6 次吃,即一天吃 6 頓,總量不變,患心血管病的人僅有1/6,比1天吃 1~2 頓的,患病率減少50%;比1天吃 3 頓的,患病率下降18.8%,這說明,少吃多餐對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不吃早餐危害多

其一,長期不進早餐的人極易患膽結石。通常晚上 10 時以後,人體便進入空腹狀态。如果次日早晨不進餐,待到午飯時,膽汁在膽囊内已停留 10 餘小時,大大增加了膽汁凝聚出結石的機會。

其二,長期不進早餐,會打亂消化道正常的節律,導緻胃腸道功能紊亂,嚴重者誘發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清晨起來,胃中胃酸的相對濃度較大,如果不及時進食将之消耗掉,就會刺激胃、十二指腸黏膜;加上胃是一個可以收縮膨脹的器官,在早晨,胃已經收縮到很小,不進早餐,還會持續收縮,到午餐時,勢必會使胃急劇膨脹,胃黏膜容易受損。長此以往,便容易患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内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活到百歲的四季食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