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03:33:51

泉州網7月29日訊(記者 林福龍 陳小芬 莊麗祥 通訊員 林弘梫 文/圖)人類生活必然會産生各類垃圾,如何以妥善、有效、環保方式進行處理,事關今後生态環境。

2017年泉州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從垃圾分類進社區、進校園,到确定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單位,再到今年提出的“全市公共機構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目标,泉州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面對日益增長的各類垃圾,泉州各縣(市、區)采取焚燒發電、填埋生沼氣、化學處置變花肥等方式,走出一條讓垃圾“變廢為寶”的生态之路。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1

被社區居民送到環保驿站的廚餘垃圾,經生化處理成為有機肥料。

從巧妙利用生物化學反應、讓廚餘垃圾變成有機肥料的“環保達人”,到專門收集塑料瓶、生産環保紡織品的生态企業,再到每年焚燒生活垃圾22萬噸、發電7300萬度的上市公司……泉州各地在垃圾環保處理上,不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部門,各種創意做法均可圈可點。

◆制肥料

惱人廚餘垃圾 “變身”有機肥料

剩菜剩飯、爛菜葉、水果皮等,這些讓人厭煩的廚餘垃圾,很多家庭一股腦兒地丢在垃圾桶。然而在泉州市區的豐澤新村裡,居民們将廚餘垃圾收集給社區,統一制作成有機肥,對于好的廚餘垃圾,有居民則在家加上中草藥制作成可食用或泡洗或塗抹的環保酵素。

記者近日來到豐澤新村法制公園,這裡有個環保驿站,驿站一間小屋内有台被居民稱為“佳佳”的生化處理機,旁邊是一包包褐色的有機肥料。

來自四川的羅師傅今年58歲,是這台生化處理機的操作師傅。“大家都很樂意,拿來垃圾後還能帶走有機肥回去種花。”羅師傅說,廚餘垃圾送到驿站垃圾桶後,他們要對垃圾進行過濾、瀝幹,統一收集達到80公斤後就可以放進生化處理機,機器不斷“咀嚼”,24小時就能産生有機肥料。50公斤的廚餘垃圾可産出10多公斤有機肥,“佳佳”日處理廚餘垃圾量300多公斤。

2017年11月,豐澤新村作為泉州市10個率先啟動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之一,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取得明顯效果。2019年1月開展“幹濕分離”試點,投用廚餘垃圾就地處置設施即“佳佳”。截至今年6月中旬,該社區收集的廚餘垃圾處理成有機肥已達69噸,這些有機肥除了贈送給居民,剩餘的則賣掉。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2

居民拿來垃圾後還能帶走有機肥回去種花

神奇陽光垃圾房 “吃”垃圾“吐”肥料

在石獅永甯鎮郭坑村有棟别緻的小房子,“吃進”果皮、菜梗等各種廚餘垃圾,“吐出”有機肥料,輕輕松松變廢為寶。這座名為“陽光垃圾堆肥房”(又稱太陽能堆肥房)有1間不可腐爛垃圾房和3間堆肥發酵倉,屋頂由數塊透明的太陽能采光闆拼接而成,室内裝有透風口、淋水噴頭等供養增濕裝置,地面鋪設着收集垃圾滲漏液的下水道。

小小的一棟房子怎麼變廢為寶呢?生活垃圾通過環衛工人二次分揀,将可腐爛垃圾(可堆肥垃圾)由進料口倒入陽光垃圾堆肥房的發酵倉内。太陽光透過采光玻璃闆使堆肥房升溫,此過程中添加高效生物複合菌用于加速垃圾發酵,同時利用鼓風機進行供氧,從而使得垃圾快速分解成為有機肥料。而堆肥過程中所産生的滲漏液經收集後重新回噴到新垃圾上,用于調節垃圾溫度,循環使用。每間發酵倉可處理垃圾10立方米左右,堆肥時間為60天。堆肥過程中産生的臭氣則經過特殊處理後再排放,整個過程避免二次污染。

◆做酵素

家中垃圾不浪費 做成酵素用處多

“自從社區開展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後,帶出社區很多居民成為‘酵素達人’,不少人在家通過廚餘垃圾自作酵素。”豐澤社區黨委副書記曲女士告訴記者,廚餘垃圾除了被制作成有機肥,還能制作成可食用、洗滌用品、驅蚊水等環保酵素,不過這對于廚餘垃圾質量要求高,需要好的果皮或菜葉,再加上中草藥制作而成。

在居民蔡阿姨家中陽台,記者見到大大小小的塑料瓶,瓶身貼着制作時間。蔡阿姨說,這是用果皮、中草藥制作成的酵素。可食用的好材料制作成的環保酵素則用來食用,有些果皮等材料則用來洗滌。

和蔡阿姨一樣,去年7月開始做環保酵素的林阿姨說,社區開展廚餘垃圾變廢為寶活動,教大家制作環保酵素,她積極參與活動,大夥兒還開通“環保酵素群”,分享制作知識和經驗。“喜歡上收集廚餘垃圾,垃圾不再是垃圾,可以變成寶,我做得很開心。”林阿姨說,在将廚餘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中,社區裡很多和她一樣練成了酵素達人,大家見面聊的很多是怎麼将廚餘垃圾制作成各種用途的酵素。

據悉,目前豐澤社區已有100多名居民參加制作環保酵素。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3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4

難以想象這些紡織品是用廢棄塑料瓶制作出來的

◆再利用

廢棄塑料瓶成了環保紡織品原料

在泉港,走進福建省百川資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紗線開發應用中心,五顔六色的彩色紗線制作成箱包、鞋服、拉鍊等紡織用品,令人賞心悅目。難以想象,它們的原料是日常生活中的廢棄塑料瓶。

公司總經辦主任陳慶敏告訴記者,該公司主要生産免印染的布料,2007年開始研發利用廢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瓶為原料紡制紗線,經過多年努力,如今這些紗線已變身鞋服、箱包、收納盒等多種生活用品,“白色污染”變成了“綠色财富”。公司還為塑料循環再生利用注入新科技,以無水印染着色工藝令再生技術創新升級,一年将約6萬噸塑料瓶變廢為寶。

據悉,以PET為原料加工制造而成的塑料瓶是最常見的軟飲料包裝瓶。盡管PET是最有回收價值的塑料類别之一,但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分鐘大約會增加100萬個廢棄塑料瓶,僅有不到50%的塑料瓶會被回收利用。

陳慶敏說,最初他們是從國外進口PET淨片,自2017年國家禁廢令政策出台後,公司就在國内布局建設了整瓶回收加工體系。1個塑料瓶可以制作成1-3米拉鍊,4-6個塑料瓶可做成1把雨傘傘布,6-8個塑料瓶可制成一套運動衣。據測算,每生産1噸再生滌紗,能循環利用4萬-5萬個廢棄飲料瓶。相比傳統纖維,把每噸原液着色纖維加工成紡織品,能夠減少廢水排放3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噸,降低電耗230千瓦,減少蒸氣消耗3.6立方米。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5

工人操作巨大機械臂,抓起垃圾丢進焚燒爐,利用高溫焚燒來發電。

◆變能源

日吞垃圾600噸 吐出電能22萬度

巨大的機械手臂,一次性抓起重達5噸的生活垃圾,送進焚燒爐中,經過900多攝氏度高溫焚燒,産生大量蒸氣,進而推動電機運轉,實現“吃”垃圾“吐”電能的奇妙蛻變。這是記者在安溪縣城廂鎮澇港村的瀚藍(安溪)固廢處理有限公司車間内看到的神奇一幕。

2009年8月,該公司與安溪縣政府簽訂安溪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特許經營協議,興建固廢處理廠。該項目分兩期,總設計處理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600噸,其中一期規模為日焚燒垃圾300噸,2011年5月并網運行;二期規模為日焚燒垃圾300噸,2014年1月投入運行。為滿足安溪縣日益增長的生活垃圾處理需要,經過泉州市發改委批準,在原有項目旁擴建一條75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線,項目于2018年9月開工。

“每天能焚燒垃圾600噸,産生電能22萬多度,按三口之家每月用電80度計算,相當于我們公司一天生産的電量,可供2750個家庭一個月使用。”該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公司每年可以為安溪縣及泉州地區處理生活垃圾22萬噸左右,發電7300萬度左右。

目前,改擴建項目已進入調試階段,預計今年9月正式投産發電。屆時将能達到每天處理1350噸生活垃圾的規模,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27萬噸/年,新增發電量11870萬度/年。根據安溪縣政府的長遠規劃,将以安溪縣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中心,建設餐廚垃圾、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等處理項目,最終形成環保經濟産業園。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講解(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6

垃圾填埋場臭氣成發電綠色燃料

昔日垃圾填埋場的臭氣,如今搖身變為生産電力的“綠色”燃料。6月9日,德化縣高内坑垃圾填埋廠沼氣發電廠正式并網發電,實現了廢物利用、消除污染、節能減排等多赢目标。該項目于2019年10月動工,配有兩組發電機組,目前發電量約800千瓦/時,系德化首個利用垃圾填埋沼氣發電項目。

發電廠主要工藝配置為内燃機(沼氣)發電生産線,設置了沼氣發電機、沼氣預處理設備,在生活垃圾填埋庫區植入45口垃圾堆中的抽氣井,能不間斷将垃圾填埋堆體内的沼氣抽出,通過收集管網送至發電機組,經過預處理後燃燒發電,解決了垃圾場惡臭和沼氣直接排放造成的環境危害和安全隐患,同時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态環境的保護,符合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總體要求。

據悉,目前該設備日均處理填埋垃圾廢氣大約16000立方米,産生電1.9萬度,按每個家庭一天用電7-8度電量計算,可滿足2000多戶家庭使用需求。

來源:泉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