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輩人經常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句話恐怕隻有重慶人才有資格說。
重慶是有名的山城、霧都。其實,重慶也是一座橋都。長江、嘉陵江穿城而過,江水阻隔,交通不便,橋梁對這座城市來說有着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60年代起,各種各樣的橋應運而生,成為連接重慶兩江四岸的交通紐帶和獨特景觀。
在1967年的重慶城區遙感影像地圖中,中心城區隻能看到一座跨江大橋——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這座連接着渝中半島和江北的大橋,是重慶中心城區建成通車的首座跨江大橋。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位于渝中區上清寺和江北區華新街之間,總長625.71米,寬21.5米,主橋為鉚合鋼桁架雙懸臂橋,引橋為鋼筋混凝土T型梁,三分之二的橋身是鋼材,三分之一是鋼筋混凝土。這座橋從1958年開始建設,1966年建成通車,前後曆經8年。
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夜景
這座橋帶來的變化,很多重慶人記憶猶新。今年87歲的黃雲龍退休前在城區供電局生技科擔任變配電專責。他回憶:“在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重慶長江大橋建成投運前,我們到江北盤溪、苗兒石等變電站工作,隻能坐輪渡或者木船,非常不方便。”黃雲龍說,當時坐輪渡過嘉陵江、長江,單程隻需十來分鐘,但要排隊等,有時得等1個多小時。過江的輪渡一般天亮開、天黑停,所以無論他們過江幹啥工作,都得抓緊點才能趕回單位,否則就要在江對岸住一晚。
1977年11月26日,重慶長江大橋動工開建。經過近三年的建設,這座連接渝中區與南岸區的大橋在1980年7月通車運營。一座大橋,将渝中區到南岸區的通行時間縮短為10分鐘,為長江兩岸的居民帶來巨大便利。
一橋跨兩岸,江河變坦途。随着嘉陵江大橋、長江大橋先後建成通車,從渝中區到江北區或南岸區不再是難事。“我們跨江去上班更加方便了,再也不受輪渡運營時間的限制了。”黃雲龍說。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在重慶,要想富,不僅要修路,還要修橋。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加快橋梁修建速度,打通交通瓶頸。1988年12月,石門大橋建成投用,連接起江北區和沙坪壩區。1997年,李家沱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也是重慶建成的第二座跨越長江的公路橋,因此一直以來被重慶人稱為長江二橋。
此後,兩江之上陸續建起多座跨江大橋。這些橋梁就像一條條紐帶,連通整座城市。因為重慶橋梁數量多、規模大、技術水平高,我國最權威的橋梁委員會——茅以升橋梁委員會認定:重慶是中國真正的“橋都”。
重慶不僅橋多,而且類型齊全。現代橋梁可分為拱橋、梁橋、斜拉橋、懸索橋四大類,這四類橋在重慶都能找得到。因此,重慶也是公認的中國橋梁博物館。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重慶的城市建設發展曆程中,橋梁建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重慶市橋梁協會的數據顯示,重慶市範圍内的各種橋梁超過1.3萬座,其中已建成投用的跨江大橋達33座。
在橋梁建設領域,重慶也創造了多項紀錄。
2007年建成投用的菜園壩長江大橋,不僅是世界第一座公路軌道兩用城市大橋,其420米長的鋼箱拱梁跨距當時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該橋也是世界第一座采用纜索吊機安裝的大橋。
以552米的主跨位居當時世界同類橋梁第一的朝天門長江大橋在2009年4月通車。這座世界第一大跨徑拱橋的建成,标志着中國橋梁建造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在建的白居寺長江大橋全長1384米,主跨660米,為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軌兩用鋼桁梁斜拉橋。大橋鋼桁梁共劃分為93個節間(桁梁節點之間的距離),标準節間長15米,重約500噸,由16個杆件、1.1萬套高強螺栓連接而成。大橋鋼桁梁總重約4.43萬噸,超過北京“鳥巢”的用鋼總量。
重慶千厮門嘉陵江大橋
重慶不僅橋梁多、類型全,而且顔值高,有的橋還成為網紅打卡地。
連接江北和渝中的千厮門大橋,位于重慶著名網紅地标洪崖洞旁,站在橋上就可以觀賞洪崖洞的全貌。這座橋的顔色是流行的橙色,造型是非常有特色的“天梭”,時尚感十足。這幾年,來洪崖洞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多。每逢長假,如果遊客量激增,重慶警方會對千厮門大橋進行交通管制。此時,橋面就變成了一個大的觀景台,遊客可以在橋上近距離觀賞洪崖洞。
而因為超複雜而出名的黃桷灣大橋,連接廣陽島、江北機場、南岸、大佛寺大橋、朝天門大橋、彈子石、四公裡和茶園8個方向,上下總計5層,共有20條匝道。由于黃桷灣大橋層數、匝道多,導航在這裡有時反應不過來,經常“找不到北”或導錯方向。一些外地的遊客開車到重慶來玩,如果開到黃桷灣大橋,往往轉幾圈也找不準方向,隻好打電話給本地的朋友,按照對方的提示才能開出來。因此,有遊客戲稱黃桷灣大橋“走錯一個道、重慶一日遊”。
在重慶,一座座大橋連通兩岸,通達四方,讓市民出行更便利,讓城市發展更快速。這些橋巧妙地融入城市,構成獨特的景觀,成為這座城市的地标和靈魂。
END
主編:周玉娴 | 編輯:肖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