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古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和後備人員的制度,這種考試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有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等類别。科舉制度始于隋代,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最後一科進士考完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後代不斷進行改進。雖然唐朝時還有武舉形式出現,但科舉考試仍是以詩賦為主,所選拔的人才也多是文學領域的佼佼者。
宋朝開始改革科舉,尤其是宋神宗采納王安石的建議後,開始廢除詩賦,改考經義(即與論相似的一篇短文,隻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策論,重在選拔治國明理的讀書人。所以宋朝的文人多能夠在政壇呼風喚雨。後來王安石的這種改革遭到蘇轼等人的反對,并且随着政治鬥争的變化,當時的科舉考試或考詩賦,或考經義,抑或兼而有之,變換頻繁不定。
到了明朝再度改革科舉,這時就産生了八股文。八股取士也屬于科舉制度,不過它是一種變相的模式。這種方式從内容到形式都嚴重地束縛着應考者,導緻很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變成了迂腐、冥頑不靈的愚昧文人。這種模式不僅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而且對學術文化的發展也産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後來,科舉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以及由科舉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導緻這種制度發展到清代終于沒有再被延續下去,而是走向墳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